在一系列互聯網思維和國際化探索之后,輕資產成為了房地產行業龍頭萬科追求自我裂變的方向。
在萬科總裁郁亮提出輕資產運營命題后,近期,萬科商業地產方面的輕資產路徑正逐漸明晰。
購物中心資本化
早在去年11月前后,業內有說法稱,已有資本與萬科洽談其在北京的購物中心金隅萬科廣場整售事宜。
“金隅廣場已經做完了,之所以沒有什么可說的,找一個時間好好說,因為這個事情我們做得挺快的,中間輕車熟路,我們本身和這個機構做很多的事情,很熟悉,他們也很熟悉,那個是我們輕資產的一個很有意義的嘗試。”關于金隅萬科廣場資本化的進展,萬科集團高級副總裁毛大慶日前在北京對《第一財經日報》等媒體如是說道。
這意味著,萬科這一在北京的購物中心代表項目,與國外資本的對接已經塵埃落定。
據北京萬科最新提供給媒體的數據,萬科目前的商用業務資源總量接近2000萬平方米,2014年底到2015年年初,東莞長安萬科廣場、北京中糧萬科半島廣場等8個商業項目計劃開業。未來3年,北京、武漢、深圳等城市近20個項目也將陸續進入運營期。
實際上,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在加大商業地產比重的同時,萬科也開始就商業物業資本化與國際資本頻繁接觸。9月4日,萬科與擁有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背景的RECO NANSHAN PRIVATE LIMITED達成協議,以約16.51億元的價格出售上海虹橋萬科中心90%的股權。
此前,萬科還與凱雷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簽署《萬科凱雷商業地產戰略合作平臺之意向書》,雙方擬成立資產平臺公司,以收購萬科所擁有的9個商業物業,在新平臺公司中,凱雷和萬科分別持有80%和20%的股權。根據萬科等計劃,新的資產平臺公司將長期持有商業物業,未來將以資產證券化為目標退出。
關于兩周前虹橋萬科中心的交易,萬科表示,這為萬科提供了一個優化資產配置、加速資金回籠并進一步參與上海物業開發的機會。據了解,出售后,萬科仍將負責后續開發及運營。該類交易也被萬科認為與其“輕資產、重運營”的發展戰略相符。
日前接受包括本報在內的媒體采訪時,毛大慶用“大熊貓外交”的概念來比喻萬科輕資產和重運營的一個思維的落地,即作為做了幾十年傳統住宅業務的房地產公司,萬科前幾年開始推動了國際化戰略,在“輕資產重運營”的戰略指導下,引入和引進國際基金組織合作伙伴,目的在于“調節資金占用”,實現“快跑”。
他透露,金隅萬科廣場早在開業時已經實現輕資產的運作,萬科希望以此強化對商業不動產的運營能力,開辟另一種國際化路徑。
新鴻基模式or凱德模式?
5年前,時任凱德置地環渤海區域總經理的毛大慶宣布加入萬科,就被解讀為萬科為商業鋪路,未來萬科在商業上的發展也將以凱德為標桿。
關于傳統企業轉向做商業的原因,華遠地產董事長任志強日前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曾評價說,土地市場出售的土地性質,決定了房企所謂的商業轉型方向,在一線城市,純住宅用地已經難覓蹤影,房企若要拿地,就必須做商業配套。以北京為例,去年北京市全年售賣的地塊中,約有三分之二是包含商業的混合類用地,而去年萬科在北京拿的十余地塊中,僅有2塊是純住宅用地。
接下來,如何解決經營性物業的資金沉淀,是企業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于是,輕資產就成為了不少企業追求的方向。目前,商業輕資產運營模式有兩種,一種是以新鴻基為代表的“雙輪驅動模式”,一個輪子做住宅產生現金流,一個輪子做經營性物業,產生收入,但是經營性物業沉淀的資金多少,要跟整個企業的負債率掛鉤,也就是說,在商業物業和住宅現金流之間構建出合理的比例。而凱德模式的特點是,住宅的輪子和商業的輪子各自運轉、生存,商業和住宅可以分別發行金融產品,分別做杠桿,分別以少量資金撬動大體量項目。
“我們并沒有就這么成型,搞的是新鴻基還是凱德,現在肯定不到時候,但肯定是這兩個模式中要取他們的長處。”關于萬科商業輕資產的路徑,毛大慶稱,萬科第一批經營性不動產明確要做輕資產,至于“輕到什么程度”,可能不會像凱德一樣住宅和商業運營完全獨立,二者相互還將存在關聯。
據了解,目前萬科布局的商業產品有三大類型,定位全部是針對周邊居民的社區型或者區域中心。
“我并不想甩賣掉,我其實是要做持有性經營,最后要培養一個萬科能夠自己管商業的團隊。這個很像凱德置地,他們就20%是自己的,(其余)都是市場的錢,但是他們的運營能力很強,最后他們靠運營能力存在。”關于未來萬科商業地產經營前路,毛大慶說,“能不能健康地存在下去,取決于我們能不能管理,而不是取決于我們有多少錢,這是根本的問題。”
(第一財經日報 作者 蔡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