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聽說話,從外表上,很難區別中國人、日本人和韓國人。但有一位了解這三個國家的人卻說出了區分的“秘訣”。
他說,如果有一個十個人的團隊。一個人在說,其他人都在聽著,不時笑而作答的,肯定是日本人;十個人中,八九個人都在大呼小叫的,是韓國人;五六個人在說,其他人一邊聽,一邊四下里張望的,不用說,一定是中國人。
曾經聽一位在日本工作多年的中國人說,日本人就個體而言并不聰明,十個人中可能有九個笨蛋,但有一個聰明人,其他人就跟著干,結果就能把事辦成;而中國人聰明,十個人中有九個聰明人,九種見解,只有一個笨蛋也不知跟誰干才好,結果什么事都辦不成。
我們在企業里,在帶團隊時,也會有這樣深刻的體會。中國的員工不太好“管”,他們常常有自己的想法,就算你明明知道他的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如果他不自己犯下這個錯誤,不接受教訓,他都比較難從內心深處認同你之前的想法和做法。所以帶員工的成本,他們犯錯的成本是很高的。
在中國,我們的企業里經常要強調“執行力”,強調“服從”。讓員工了解,在你的意見和公司或你的直線上司的意見不同時,首要是執行,是服從。所以老板們喜歡“聽話”的員工也就不奇怪了,老板之所以白手起家能成為老板,能有今天的成績,一定在某個方面有過人之處。特別是白手起家創業型企業的老板,大多都被打磨成了多面手,既是公司的營銷經理、又是公司的產品經理、財務經理、人力資源經理等。而要想找到這樣綜合的人才,又對公司忠誠、對老板忠誠,或者培養出這樣全能的員工是幾乎不可能的。于是老板們喜歡“聽話”的員工,也非常正常。我怎么想的,你們怎么執行就好了,不要那么多廢話。
然而這樣做的負面是,幾十個人、幾百個人的腦袋,只有一個在用,或者幾個在用,其他人都只帶了手,腦袋是閑置的。必然會抹殺團隊的創意,整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也很難建立起來。
所謂核心競爭力也只是某個階段的核心競爭力,市場環境在變、競爭對手在變、員工在變。這個階段適用的核心競爭力放在下個階段也許就不是競爭力了。真正優秀的企業,還是要建立起人才培養機制、流程機制,能夠不斷地開創出適合下個階段的核心競爭力。
我們剛才說的員工是否需要用腦的問題,和企業的經營模式有關。比如工廠流水線工人,恐怕就不需要太多的創意,他們最需要的是執行,是把同一件事情重復做好的能力;如果是知識型企業,都是高素質的員工,從事腦力勞動,公司最大的資產就是員工的腦袋。如果是這種類型的企業,就需要員工更多地發表自己的意見,更多的創意。但如果員工的意見和公司暫時不吻合時,最重要的還是執行,在執行的過程中提建議,并給出切實有效的解決方案。
中國員工每個人都會覺得自己夠聰明,覺得特例獨行、打破規矩比較有“面子”。中國的員工,特別是80、90后,從小的生存環境是比較自我的,成長的環境很難幫他們形成優秀的團隊精神。于是長大后、畢業了,進入企業中,就把這些遺留的問題都丟給了企業、丟給了老板,這也是中國教育的悲哀。中國的企業、中國的老板承載了很多本不應該由他們承擔的責任。要教員工打招呼、教員工禮儀、引導他們建立優秀的品格,教他們服從、教育他們要有團隊精神,而這些,本該是家庭、學校、政府在孩子們成長的過程中必須解決的問題,全部留到了企業。然后企業還要再教他們做事。(楊林原創文章版權所有,如若轉載敬請注明“作者:楊林。來源:培訓這個圈圈”。)
在企業里,辛辛苦苦培養了多年的員工,很容易因為某個小事情不開心,或者競爭對手開出每月多200的薪水,或者覺得自己翅膀硬了,要“創業”,就選擇離開。而他們離開時,甚至會帶走公司的資料,帶走公司的人,以及打算成為公司的競爭對手。
在人才市場招聘,你問那些80、90后的求職者,以后想做什么?十個有八個會告訴你,我想做自己的事業,我以后要做老板!
所以,在中國經營企業、做老板、帶團隊是很不容易的,老板是風險很高的職業。
作者:楊林
領導力培訓專家常亮老師助手�!捌髽I培訓管理”研究實踐者。
常亮老師長駐地:上海陸家嘴。
楊林原創文章版權所有,如若轉載敬請注明“作者:楊林。來源:培訓這個圈圈”。
聯系楊林,歡迎微信peixunquan021,或qq:136812424、971295320
索取常亮老師課程資料,查詢常老師排期,歡迎與常云磊聯系:qq 2667629876
- 該帖于 2014-10-23 13:39: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