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線上與線下,電商與實體零售商,各電商之間、實體零售商之間,都“戰”成一片,爭來爭去,各出奇招,其實做這一切的目的就是吸引顧客,誰能有吸引顧客的獨家秘籍,誰能吸引顧客的眼球,誰就會領先市場,就有發言權。
所以,顧客是引發爭奪戰的原因,也是爭奪戰的終點。
但,顧客往往最難以琢磨。所有零售商都宣稱是以顧客為導向的公司,但卻很難真正實現過。不能真正實現的原因很多,就算我們主觀愿望以顧客為導向制定各種措施和戰略,但是最終能否達到以顧客為目標,還需要進一步探討。
顧客是誰?
誰是零售商的顧客?在茫茫人海中,分辨出屬于自己的顧客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所有,分析目標顧客,只能是一類人,而不是一個人。只能給一類人畫一張群體畫像,比如:TA可能是女性,年齡30-40歲,收入5000元以上,學歷大專以上,僅此而已,而不能具體到個人,具體到面貌表情。所以,顧客給零售商的印象是模糊的和抽象的。在制訂針對顧客的策略時,也僅是面對我們想象中的顧客。
顧客還是善變的,在當前,選擇渠道的增多,忠誠度卻越來越低。今天,他可能在這家購物,明天,他極可能轉去另一家;今天,他在線下,明天就可能去了線上。每位消費都有自己的判斷和選擇標準,他們個中想法,零售商也無從認知和了解。
誰是真正的顧客呢?美國漢堡王在Facebook的粉絲有38000多,這不多的粉絲里還隱藏許多“偽粉絲”,這家公司為了區別出誰是真粉絲、誰是假粉絲,做了一項調查:選1是真絲,選2是僵尸粉,如果選2將會得到一個漢堡套餐并被拉黑。結果如何呢?3.8萬多粉絲華麗麗地降成了8000多人。
漢堡套餐面前,真偽自辯。對零售商來說,目標顧客、到店的顧客、產生效益的顧客、隱藏的顧客,這諸多的選擇里,有時,我們并不知道真正的顧客是誰,也不能明確顧客的具體樣貌,我們能做的就是極盡所有做好應做的一切。
顧客有哪些需求?
這個問題有時顧客自己也說不清楚。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在購物前有時會在心中列一個購物清單,但真正到了賣場,受商品陳列、促銷、人員等各種因素的影響,結賬后會發現購買的商品與事先的清單會有諸多差異,往往該買的沒有買,不該買的卻買了很多。
可見,顧客的需求有時太容易改變,他們也說不清楚自己的需求到底是什么。更多時候,是零售商提供了需求樣本,顧客才恍然大悟:原來我有這樣的需求。
需求難以定論,卻不代表不可以探尋。一家咨詢公司用過一個原始辦法——跟蹤顧客。顧客進店后,觀察人員偷偷跟在顧客后面,觀察他的一舉一動,并記錄在案,當這些原始資料累積到一定數量后,顧客的需求就漸漸明了起來,并可據此改進門店的經營。
顧客是所有工作的核心嗎?
我們主觀認識是這樣的,零售商所有的工作都應圍繞顧客開展,顧客是各項管理工作的核心,但是事實并非如此。比如店長,作為一線管理人員的最高級別管理者,他的工作就應是執行公司的銷售政策,帶領員工做好顧客服務工作,提高門店業績。但事實情況并并非如此,他要拿出大量的精力做外部協調和內部溝通,還要處理日常事務,因此店長只把不到50%的精力放到了銷售與處理顧客關系上。
在零售商,不管任何崗位,工作發生沖突、發生矛盾的時候,有一條簡單的檢驗原則:那就是這項工作是否對顧客有利,是否是以顧客需求的目的開展,如果答案是否,那就毫不猶豫舍棄或改進這項工作。
顧客應成為零售商所有工作的核心,在繁雜紛亂的工作中,要堅持把握這一條原則確實不容易。
- 該帖于 2014-11-21 16:36: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