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樂福曾在中國大陸市場紅極一時,其鋒芒一度蓋過了沃爾瑪,成為眾多零售人學習考察的重點零售品牌。而今世易時移,在經過數年的沉寂之后,這位曾經的商業霸主冀望發力便利店突圍,重振昔日雄風,不免讓人有“河東河西”之嘆。
老笑雖非君子,卻也樂見家樂福成功。在當前極其困難的市場環境下,任何嘗試和探索都值得點贊,即使調整而死也遠勝坐以待斃,何況,家樂福也有足夠的資源和能量發展便利店。
有利條件
首先是品牌。盡管在中國大陸市場,家樂福的行業地位固然今非昔比,但仍是一個響當當的品牌,在消費者中間有較大的影響力、號召力。家樂福做便利店,品質讓人放心,服務也有保證,切入市場的速度自然比一些名不見經傳的零售品牌來得快。
其次是供應鏈。經營大賣場多年,家樂福的自采自營能力當屬一流,物流配送網絡也相對健全,特別是在其總部所在地的上海,幾乎不存在任何開店的障礙。在發展初期,單從商品的角度來看,幾乎不會增加家樂福的成本。
最后是品類。作為大賣場中的佼佼者,家樂福的各種經營品類應有盡有,優勢突出,便利店經營的幾乎任何品類,差不多都可以在家樂福大賣場中找到。至少,家樂福對便利店經營的門類并不陌生。
當然還有一些其他的優勢,例如實力雄厚,在華經營多年,對中國市場熟悉,人脈充沛,這些都會為其發展便利店業態提供一定的基礎。而且,從上海起步、從大賣場周邊布局,也是不錯的選擇,如果家樂福便利店能在市場飽和、競爭激烈的上海市場立足甚至勝出,再向全國推廣,阻力自然會小得多。
制約因素
盡管有一些“先天優勢”,但便利店畢竟不同于大賣場。如果把大賣場比作正規的陣地戰,那么便利店顯然就是零星的城市游擊戰,前者強調炮火猛烈、披荊斬棘,后者則講究精準射擊、精耕細作,不僅大賣場的模式不能套用,就是家樂福便利店在歐洲的經驗也不能簡單移植,“橘生于淮北為枳”,這個道理無需多講。
直觀來看,Easy Carrefour在上海的發展至少面臨4大考驗:
第一,上海號稱中國便利店最密集的城市,7-11、全家、羅森等外資大鱷早已布局,本土巨頭也躍躍欲試,加上中國式投資往往“一窩蜂”地涌入,便利店行業很快會成為競爭激烈的“紅海”,Easy Carrefour如何見縫插針,找到自己的生存立足空間?
第二,單個的便利店投資雖然不大,但盈利也不高,像家樂福這樣規模、體量的企業,至少要發展成千上萬的規模才有意義,才能彌補大賣場的銷售下滑,才能起到提振業績的作用。但問題是,沒有一個現成的模式和流程,如何實現快速開店?
第三,便利店這種小賣場,幾乎不可能自建,租賃可能是不多選擇之一。那么問題來了,房屋租賃及人工成本怎么消化?便利店不同于大賣場,生意更多的要靠“守”,熬更守夜是家常便飯,24小時營業亦成常態。這必然對員工的責任心提出很高要求,如果薪資沒有足夠的吸引力,這樣的員工哪里去找?
第四,便利店面對的市場和人群不同于大賣場,經營模式與消費習慣也大不相同,家樂福如何快速從大賣場經營轉向便利店運營,也是一大考驗。
其實,不僅是家樂福,對任何一家剛剛進入便利店業態的零售企業來說,都會面臨這些考驗和挑戰,沃爾瑪、樂購等擅長“大兵團”作戰的零售巨頭,跑馬圈地得心應手,但在“袖珍超市”里精雕細刻卻非其所長。家樂福此前也曾作過嘗試,但并不成功。
出路何在?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14中國便利店報告》顯示,2013年我國便利店行業增幅達18.2%,遠高于百貨的9.6%和超市的8.7%,增幅在零售行業中高居榜首。也因此,以便利店為代表的社區商業成了實體零售發力的重點方向之一。
但商業零售領域沒有“藍海”,沒有現成的市場等著你占領,幾乎所有的份額都需要“虎口奪食”。因此,把握得好才是機遇,把握不好就是陷阱。Easy Carrefour要想在上海立足、發展,進而擴展到全國市場,至少應該三個方面作出扎實努力:
一、夠便捷。
便利店的生命在于便捷。一定要抓住周邊居民“痛點”,給他們最需要的便捷、舒適、從容,如果能讓他們對門店產生強烈的依賴感,讓進便利店成為人們的生活習慣,那就取得了成功。
因此,24小時營業必不可少,多種支付方式不可或缺,各種生活必需品應相對齊備,各種便民服務項目應有盡有,如各種繳費、各種還款等等等等,別人有的,你都要有;還要有自己個性化的項目,如與家樂福大賣場聯動,代購、送貨上門等等,與快遞公司深度合作,提供快遞收發服務,與電商合作布局O2O,成為智能零售的終端等等。個性化服務不能想當然,要在充分市場調研的基礎科學設置,以顧客需求為導向,做到有針對性,如果比顧客想得更周到,就離成功更近。
二、特色化。
特色是商業零售的靈魂,便利店也不例外。你的視覺系統、管理制度流程可以統一,但門店大小、經營定位、業態布局、類別設置、商品組合等等,則必需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做到“兵無定勢、水無常形”,才是后來者快速切入市場、搶奪市場份額的應有之義。
例如,在辦公集中的區域,應突出早點、快餐、咖啡等經營,在居民區則應保障柴米油鹽、生鮮水果的日常生活必需品的供應,在幼兒園附近應做好玩具、幼兒食品經營,在高校內則應做足時尚潮流特色,提供必要的學習生活用品,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相關設置還要視競爭對手情況而定,如某地已有水果店、蔬菜店、食品店,你再搞一家一模一樣的就毫無必要,必須突出差異性。比如在水果、蔬菜、食品的種類上錯開,或在級次上體現出差異性。無論是品種的錯開還是級次的差異,都要有的放矢,你不能在工薪階層聚集居賣太高端的東西,也不能把一些廉價的東西賣到高檔小區。
老笑感覺,家樂福或可以提前規劃一些單品類的店,如蔬菜店、水果店、日雜店、速食店、煙酒店等等,設置高中低不同級次,設計一些“標配”指標,既可以單獨開店,也能夠有機組合,再留足一定的機動空間,以保證各個門店的個性化、特色化、差異性,在實際開店中既可以單列,也可以組合。這樣,既能保證門店的特色,也能保證開店的速度。
便利店還可以大膽地跨界,不必拘泥于家樂福大賣場現有的類別,顧客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法無禁即可行。
三、嚴控成本。
零售業說復雜也復雜,說簡單也簡單。從經營本質上說,要做好商品與服務;從盈利的角度看,要堅持擴銷、控費并舉。Easy Carrefour要實現可持續,實現盈利是必須的,不盈利是不道德的。而要實現盈利,控制成本費用非常關鍵。控費或可從三方面入手:
一是房租。零售企業房屋租賃合同中一般都有房租每年增長多少的條款,這不科學,現在看來,房價并非總上漲,未來甚至有可能下跌,房租也應該隨行就市,這一點在合同中應該得到體現。另外,在條件合適的情況下,家樂福或可考慮購買自持一定比例的物業,如能保值增值,對長遠發展非常有利。
二是人工。便利店可以購置安裝自助收銀系統,以減少用人數量,提升服務效率。如果條件允許,可以考慮設置自動售貨機,以減少深夜營業成本。還應推進績效考核,使員工的收入與門店的效益掛起鉤來,以激發員工的責任心、積極性。在區域門店的管理上,可適當放寬幅度,使區域主管管理的范圍適當放大,這樣既有利于控費,也便于門店調整,因為“站得高看得遠”。
三是損耗。都說消費者對便利店價格不敏感,也不太開展各類促銷活動,如果Easy Carrefour反其道路而行,率先引入大賣場的一些營銷、促銷手段,針對不同社區開展一定的讓利活動,或組織某個片區聯合促銷,可能更有利打開局面,讓人們感覺家利福便利店與眾不同。此外,有針對性的促銷也可促進商品周轉,減少損耗。減少損耗還要做好防盜工作。
總之,Easy Carrefour能否在滬立足,能不能從上海走向全國,這取決于家樂福的決心,畢竟事在人為。“easy”是對消費者而言的,不是對商家來說的,做商業零售從來沒有“easy”。不僅如此,便利店的營運比大賣場經營還要苦逼得多,這原本是“引車賣漿流”的生計,不為高大上如家樂福等巨頭所長。如果沒有長期艱苦奮斗的打算,那也不用冒險嘗試;只有保持見縫插針、細致入微的靈活性,有把細枝末節做到感人動人的極致追求,夠便利、有特色,才有光明的“錢景”。
所以,如果問Easy Carrefour是否“easy”,我的問答是:如果讓顧客“easy”,它才“easy”;如果顧客覺得Not easy,它就沒戲。
(聯商網特約評論員 老笑/文 轉載請務必注明出處!)
[email protected] 該帖于 2014-11-27 13:34: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