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網特約評論:近日,一則沃爾瑪裁員的消息在業界掀起了巨大波瀾,各種評論、解讀、猜想、預言紛紛出籠。作為全球零售業的霸主、世界500強中的NO1,沃爾瑪的一舉一動受到關注也在情理之中,但據此推測“沃爾瑪不行了”顯然是過度解讀。
筆者認為,沃爾瑪裁員只是一次正常的調整行為,不是一個標志性的事件,它既不預示著沃爾瑪“不行了”,也不意味著中國零售市場會由此變得更糟糕。
這真不是“大裁員”
百度了一下,截止2013年底,沃爾瑪在華開店406家,推算員工總數應有數萬。沃爾瑪自稱“20多個中層管理崗位將受到影響”,不知118人的名單有關媒體從何得來?但即使屬實,118人相對數萬人的總量,占比微不足道。況且沃爾瑪還透露說,今起3年內將再增1.9萬個崗位,說“大裁員”,實在牽強。
有人說了,關鍵是裁減了包括總監和更高級別的管理人員,例如山姆會員店的中國區副總裁也在此次裁員之列。我倒是覺得,如果沃爾瑪更規模裁減一線營業人員,那么問題很嚴重,因為那可能是新一輪“關店潮”的開始;現在裁減的總部人員,很明顯這是發展思路、經營策略調整的先兆。
沃爾瑪遠未“不行了”
大賣場日漸式微是不爭的事實,但這并不意味著沃爾瑪面臨生死危機。當前的市場環境的確非常嚴峻,但遭遇“嚴冬”的并非沃爾瑪一家企業,而是整個行業共同面對的挑戰。即使市場嚴酷到企業成片地倒下,最先倒下的也決不會是有強大供應鏈、信息系統、配送體系的沃爾瑪。
作為一家經營了半個世紀的跨國巨頭,沃爾瑪無疑經歷過無數次大風大浪的洗禮,中國市場這次危機,可能遠遠稱不上最嚴重的一次。事實上,2012年主動關店時,就有很多的評論紛紛看衰沃爾瑪,認為“國際化”不敵“本土化”。事實是,沃爾瑪依然看好中國市場,依然在加大在中國的投資。今后3年內增設110個新址的發展計劃,就是證明。
據說在美國市場上,沃爾瑪在與亞馬遜的競爭中處于下風,前者正在電商方向發力,追趕亞馬遜。但從營收及盈利來看,沃爾瑪的規模比亞馬遜要大得多。雖然有可能出現“顛覆”,但沃爾瑪的供應鏈不弱于、配送效率不低于、價格掌控力不亞于亞馬遜,后者想要顛覆前者,在可預見的未來出現的可能性極小。
這次裁員是一次正常的調整行動
店有關有開,人有進有出,這很正常,不值得大驚小怪。“過冬”應該有“過冬”的應有姿態,通過裁減冗員,壓縮費用開支,實在是企業在低迷的市場環境下的應有之舉。
沃爾瑪此次裁員,依老笑推測,或因以下幾點原因:
一是市場不好,開店減速,沒有必要維持此前的機構設置及團隊規模;
二是對此前高速擴張的改錯糾偏,繼前幾年關停一些低效門店,此次再進行人員調整,將影響發展的因素逐步剔除;
三是大賣場陷入頹勢,沃爾瑪對其增長的預期降低,未來的投資重點可能轉向購物中心或會員店,那些長于大賣場業態的管理人員“歷史使命”已完成;
四是隨著架構調整、流程簡化變革的深入,以及技術的進步,更扁平、高效的管理模式將在沃爾瑪確立,沒有必要保留那么多的中間層;
五是隨著未來發展重點的轉向,而裁減的中層大都干以10年以上,可能難以適應、勝任企業推行的新戰略,當此非常時期,沃爾瑪急需補充“新鮮血液”,以變革創新應對新常態。
不管何種原因,都屬于企業的正常調整行為,而任何調整的嘗試都值得鼓勵和點贊,正所謂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放手一搏。
沃爾瑪銷售增速雖然有所放緩,盈利壓力加大,但并未未出現虧損。
財報顯示,今年第三季度,沃爾瑪1至9月總銷1190億美元,增長2.85%,盈利37.1億美元,微降0.7%。而整個大賣場業態雖然呈現出頹勢,增速放緩,但也并未出現行業性虧損,這種形態的占比,仍有相當大分量。而在成本控制方面,沃爾瑪無疑走在同行前列,但正因為如此,裁員或成為沃爾瑪控制成本、壓縮費用不多的選擇之一。
所以,對沃爾瑪裁員,不應過度解讀,更不能無限放大,它就是企業的適應新常態的一種正常調整行為,如此而已。
在當前困難的市場環境下,實體零售的信心比黃金還寶貴,雖然金價又降了,但這“一口氣”可聚不可散,如果將一個孤立的個案無限放大,可能帶來不必要的“負能量”。
(聯商網特約評論員 老笑/文 轉載請務必注明出處!)
[email protected] 該帖于 2014-11-30 9:14: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