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支付是近年來的新興行業,不少資本涌入試圖掘金。各方構建的理想都很豐滿,現實卻相對骨感。除了騰訊跟阿里活得相對滋潤些,大部分理想還處于夢想階段,有待開發。兩強相爭勇者勝,但在經歷了騰訊跟阿里的打車大戰后,翼支付開始慢慢消失在人們的視野當中。曾幾何時,翼支付也有過紅轟轟烈烈的愛情。吃飯補貼、買東西補貼、看電影補貼、乘坐交通工具補貼……但愛情總是短暫的,騰訊跟阿里在互聯網里玩得風生水起,卻不帶著弟弟們一起玩了。
雙十二,馬云又找了一群小伙伴過家家,號稱有20000多個,不過一看長相就有點灰頭土臉的。幾個士多店跟幾家頹勢明顯的賣場,在它們最迷茫的時候,馬云哥哥伸出了友愛之手,告訴它們跟我馬云在一起才有真愛,基友才是永恒的。于是有的基友給了20塊,有的基友給了50塊,它們就屁顛屁顛的跟著馬云過雙十二了。當雙十二過后,它們就會發現馬云把它們叫過來,把它們玩了,連100塊錢都不給,好壞的。
實體開拓電子商務市場是有必要的,但要過分依賴電子商務而無法占據主動基本淪為炮灰。實體店要打造自己的元素,如果你的賣場客群針對的是中老年大媽,基本可以放棄電子支付了。大部分場子客群都是具有排他性的,翼支付在進軍商超時,就基本飛灰湮滅。不是大媽不愛占便宜,關鍵是看你怎么讓大媽感覺到好像占了便宜。
市場各類補貼層出不窮,公司旗下的一家門店,最多的時候有十幾臺終端機。各大銀行信用社、通訊公司、網絡公司等等,為了推廣自己的產品,不惜重金補貼,拓展終端渠道。但我們的收銀員最多的時候就愿意擺出5臺機子,其它的都放在柜子里,有顧客需要時,才拿出來。而且每臺機子操作都不一樣,由于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培訓,反而引發了顧客對收銀員的專業性的質疑。最終我們開始有選擇性的合作幾家企業。當補貼無法有效對企業進行持續的正面推進,反而可能帶來一定的負面時,補貼并不是一件好事。要知道你的企業無法持續給社會帶來正面評價時,是沒有人愿意和你合作的,原先的合作伙伴也會快速離你而去。
作為實體店,現場客群才是賴以生存的根本,電子商務還是大客戶,都是因為你能夠服務好現場客群從而產生足夠的信任愿意跟你合作。試圖期望電商引流來支撐門店業績對于大部分企業在現階段來說是不現實。就算電商也沒能憑借自己的優勢支撐一家優質的實體店,電商又拿什么來支撐你的實體店呢?
本文投稿聯商網 《觀點約架》第五期 專題,轉載請務必注明出處!王國平!- 該帖于 2014-12-11 13:35: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