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2”過去了整整一周,既不見大爺大媽們跳轉到淘寶、天貓購物消費,亦未聽聞支付寶對合作的便利店施展了什么陰謀詭計。人們記住的,似乎還是當天火爆的場景,是顧客得實惠、便利店增銷售,支付寶獲市場份額的三方共贏、皆大歡喜。當然網路擁堵、系統緩慢也成為不少人的記憶。
但支付寶“陰謀論”的文章依然不時出現,有的還上得頭條,雖然依然從中找不到支付寶的“陰謀”到底在哪里,所謂“惡夢”更多的還是猜測。因此老笑判斷,支付寶壓根就沒有陰謀,所謂的“陰謀”只存在于一些人的想象之中,而這些想象也不過是出于對電商巨頭強大實力的恐懼、焦慮而產生的錯覺。
線下支付市場呼喚“攪局者”,支付寶來得恰逢其時
有人認為,銀聯是經中國人民銀行批準、由80多家國內金融機構共同發起設立的金融服務機構,其意義在于促進經濟發展,主要目的不是逐利或把控市場;而支付寶、微信支付卻是由企業推出、掌控的,根本上是逐利的,而且素以“顛覆者”、“洗牌者”的面目出現。
同是支付工具,何厚此而薄彼也?把銀聯解讀得這么高大上,“聯想集團”的吧?銀聯者,中國銀聯股份有限公司也,既是公司,便和阿里、騰訊等企業沒有本質的不同,逐利是資本的本性,也是企業的天職,不賺錢的企業是不道德的。像“促進經濟發展”這樣的高調子,難道馬云還喊得少了嗎?
銀聯卡收單業務的結算手續費全部由商戶承擔,零售業刷卡手續費率在0.8-1%之間,超市是0.5%,餐飲是2%,這還是下調之后的。2011年,中國銀聯營收60多億,凈利10億,POS機收單收入占其收入的一半以上(抱歉沒找到近年的數據)。據稱,刷卡手續費已成為繼房租、人工、電費之后,實體零售企業的第四大成本。老笑所在的公司,每年僅刷卡費就高達1000萬元以上,銀聯不逐利?體育老師教的吧?
過去,由于線下支付市場為銀聯所壟斷,所以費率雖高,零售業者也無可奈何,“罷刷”幾次,亦無成效。
現在支付寶來了,初期非但不收手續費,還補貼做促銷,別的好處先不說,至少,實體零售業多了一種支付選擇,增加了銀聯“討價還價”的底氣,隨著支付寶進一步搶占份額,銀聯卡進一步降低刷卡費率或指日可待。
其實,單就支付這事而言,支付寶的“敵人”是銀聯卡,于實體店卻是友軍,它帶來的好處實實在在,所謂的“危害”只是捕風捉影。老笑在上篇小文中說“作為一種支付方式,支付寶本質與銀聯卡沒有什么不同”,這句話本也沒有大的語病,有人不認同,老笑也不辯駁。
支付寶或成支付主流,卻不可能左右實體零售
要左右整個線下零售市場,支付寶至少要在線下支付市場處于支配性主導地位,它能夠做到嗎?有可能,但未必。
說實話,淘寶“雙12”有點突然襲擊的味道,所以騰訊沒有參加。但擁有財付通、微信支付、QQ錢包的“企鵝帝國”決不可能對線下支付無動于衷,更不可能將龐大的線下支付市場拱手讓于死對頭阿里,一定會進入到線下。借助QQ、微信的龐大用戶群,其必將成為支付強勁的對手。
銀聯也決不會任由阿里蠶食鯨吞,一定會奮起反擊,捍衛自己的支付地盤。盡管銀聯的資產、營收、盈利與阿里不在一個檔次,但它的身后有80多家銀行,實力不容小覷,決不會任由支付寶搶了自己的“飯碗”。聽說銀聯已推出了“打敗支付寶”的“秘密武器”——傳說中的“移動支付之王”NFC。
覬覦支付市場的可不止這3家企業,小米、萬達也都有自己的“支付夢”,未來會不會投入到線下競爭雖尚未可知,但線下支付市場被銀聯獨家壟斷的局面已被打破卻是不爭的事實。而使這一市場由壟斷轉向競爭,支付寶帶來的“鯰魚效應”功不可沒。
競爭被激活之后,支付寶想支配線下支付市場,恐怕也沒有那么容易,“雙12”的補貼大促只是邁出了“萬里長征”和第一步。未來的補貼活動,一定會有更多的對手參戰,實體店獲得各種補貼或不難想象。
老笑假定支付寶能夠通過競爭走向主導地位,那它能隨心所欲地控制線下零售企業嗎?當然不能!支付是一個相對特殊的行業,盡管現在還是“諸侯混戰”,但未來一定會有明確的規則和底線,諸如手續費率的確定等,恐怕也絕不會任由阿里信口開河。支付寶可以選擇與某個地區的商家或某一種形態的零售商聯合大促,但在同一城市相同業態中拉一個打一個則未必會被允許。
這不是老笑的臆想,市場經濟的本質就是有規則的自由競爭,支付市場走上規范管理的發展軌道是必然趨勢。有人擔憂的支付寶在線下拉一派打一派未必會變成現實,這樣做于阿里沒有任何好處,既無必要,或也不被允許,以馬云的精明,未必會干這等傻事。上海、深圳等地的交通主管部門能夠叫停打車軟件,央行能叫停二維碼支付,如果支付寶在線下的表現太出格,能夠管它的部門多的是。
事實上,很多既非阿里系、也未接受阿里投資的電商都接入了支付寶,但從未聽聞阿里通過支付寶耍什么陰謀詭計獲取不正常的競爭優勢。如果真有所謂陰謀的話,阿里應該先在這些電商身上“演練”一番吧?
快的打車與嘀嘀打車的補貼大戰打得驚心動魄、舉世皆知,但出租車行業不還好好的嗎?阿里或騰訊控制了出租車行業了嗎?電商巨頭雖推出了自己的專車,但出租車市場被顛覆了嗎?它不還是廣大的哥的姐的“活計”嗎?怎么支付寶進入到線下就成“陰謀”了呢?
支付寶提取大數據不可怕,信息公開透明或成未來趨勢
馬云當然不是救世主、慈善家,支付寶到線下不但不收費,反而補貼做促銷,所為者何?老笑以為,阿里意在大數據。
中國電商很奇怪,“總是在成長、一直不盈利”,除馬云的阿里系外,幾乎都未解決持續性盈利問題。互聯網思維再顛覆,總不能顛覆到讓以企業以虧損為榮吧?就是阿里,它目前的收入主要來自販賣流量、抽取提成等,利潤率雖高達45%,但這種物業式的盈利模式未必可持續,建立在賣家大面積虧損基礎之上的商業模式,也難說先進和成功,與馬云標榜的“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相去甚遠。
老笑以為,阿里未來的盈利模式可能來自己云計算、大數據服務,對上可以服務生產廠家,對下可能引導零售終端,果真如此,阿里將真正高大上起來。從阿里近年來一系列眼花繚亂的收購行動以及龐大的支付寶“未來計劃”布局或可看出端倪,而支付寶加快落地走進實體店也是這種布局的延續和深化。
很多人可能對支付寶提取大數據感到害怕,這沒必要,第一,從單個企業來說,你那數據最多只能叫做“小數據”,只有海量的商家信息匯合起來才能稱之為“大數據”,但這樣的大數據你既提取不了,也不能進行計算分析;第二,信息公開、透明是未來的發展趨勢,零售業信息對稱或是未來發展方向。時至今日,零售業也幾乎沒有什么秘密可言。阿里借支付寶提取大數據,也未必會對消費者公開,對實體零售而言并不會造成傷害。人家補貼你做大促賺錢,也總要有所得吧?
對電商恐懼避讓有害無益,開放合作、大膽競爭才是生存之道
老笑感覺,不少人對支付寶落地的警惕甚至是恐慌,更多的可能是緣于對電商沖擊的心有余悸,出于對阿里實力的恐懼和對線下零售的擔憂。
在與一朋友討論時,他說,實體零售要提防阿里借支付寶牽手便利店的余熱,拿天貓超市來做大促沖擊實體零售。
也有人擔心,連大爺大媽都用支付寶了,阿里可以基于LBS技術開發廣播系統,搞成媒體發布平臺。
老笑以為,這些懼怕、擔心都是多余的,電商很強大、支付寶很牛掰,無論你怕不怕,它就在那里。天貓超市要大促,誰也攔不住。至于所謂的媒體平臺,像阿里這樣的“明星企業”、馬云這樣的“風云人物”,它的一舉一動都是焦點,一言一行都是新聞,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早就是媒體發布平臺了。
那實體零售應該怎么辦?正視現實,大膽競爭,開放合作,在最大限度發揮實體店體驗、業態、服務等優勢的同時,借助電商的優勢成果為我所用。天貓天市要搞大促,我能不能跟進?折扣比它打的更低。阿里再有錢,總不能都補貼給賣家虧掉吧?它折扣打的再低,總不能以低以成本價傾銷吧?一旦如此,第一,它未必會獲得賣家的支持配合;第二,主管部門也不會無動于衷。“雙11”前夕,國家工商總局不是叫停了天貓等的“折扣價”嗎?
至于阿里通過支付寶發布所謂的信息,那些與淘寶天貓同臺競技的電商能挺得住,實體零售怎么被過不去?
與電商直面競爭是實體零售的宿命,逃避、害怕都沒有用,反而會使自己迷失方向,看不清大趨勢,唯有以自信、開放的心態擁抱創新,擁抱合作,大膽競爭,才是生存之道、發展之道,也才能走出困境,走向強大。
其實電商也不如想象中的強大,據聯商網最新報道,按每年2萬億的交易額計算,1000萬阿里系賣家年均銷售僅20萬元,一天進賬僅區區500元。未來的商業零售不再是一味的“shopping”,而是“living”,而這卻正是實體零售之所長。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移動互聯網時代,實體零售進入電商更加容易,體驗優勢更能有效的發揮,優秀線下企業已具備和大型壟斷式電商平臺平起平坐的競爭能力。這一判斷雖然未必那么準確,但實體零售以更加自信的姿態與電商大膽競爭,卻是應有姿態。
因此,與其徒勞無功地抵制支付寶落地,拒海量的支付寶用戶于店門之外,不如大膽地迎接之、擁抱之,讓它為我們帶來客流,帶來銷售,優化體驗,畢竟潮流不可抗,趨勢不可違。
[email protected] 該帖于 2014-12-19 16:31: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