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城改造是產業結構變化和城市發展的必然產物,其主要目的是解決城市物質性與功能性的老化和衰退,以及城市結構失衡等問題。怎樣科學有序地改造和完善一個城市的空間結構組織、建筑以及基礎設施,可持續地更新城市的局部乃至整體,是從根本上改善城市居民的生產與生活環境的迫切需求。因此,有必要對舊城改造的設計方法進行探析與總結。
首先應該保持舊城的原有肌理,注重城市整體的協調,對改造設計工作進行統籌安排。舊城存在體現的是歷史文化脈絡的延續,新城的建設則突出在現代化的造型與材料的利用,其建筑的造型和色彩與舊城的灰舊相對立。然而舊城經歷歷史長河存在下來有其必然的合理性,因此在改造過程中應該保持舊城的肌理,將新舊建筑統籌安排,不喪失城市的協調美。具體分為兩種情況,一是保持舊城的肌理,重新建造與舊城風格一致的新建筑,達到城市更新的目的。二是將舊城當做有機的整體,將老化得較為嚴重的,不能適應現代社會要求的建筑進行有機地更新。
其次應該在保護、改造以及發展中尋求結合點,使改造更新保持有機可持續。城市是人們進行社會生產和生活的有機載體,城市在其發展過程中,不斷地進行新陳代謝。作為城市更新的重要手段,舊城改造保持有機可持續是其生命力的體現。盲目地改造不僅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也造成了無法彌補的精神缺失,因此在保護、改造和發展中尋找一個結合點是舊城改造的趨勢。
第三,保護古建筑格局,延續原有風貌。古建筑格局與城市傳統風貌是一個城市歷史最直觀的體現,人們可以從典型建筑中看到城市發展的脈絡,提高城市的辨識度,這對于城市乃至于民族的內在凝聚力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因此應該在延續傳統風貌的基礎上來對舊城建筑格局的內部功能進行更新。
最后,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以提高居住環境質量為目的,價格公共參與機制引入其中。城市居民是城市的主體,改造的最終目的,是要營造一個適宜于人生活和生產的空間和環境,因此在改造過程中要將公眾做為基礎,這樣改造才能穩扎穩打走得更遠。
因此,一鴻認為在舊城改造設計中應該以保護為先,對舊城市的建筑群落以破損程度進行分類,并有針對地進行修繕性維護。合理地結合舊風格與新技術,使城市保持其特性又更新其功能。更多資料訪問:舊城改造 http://www.zgcsgx.com/news_show.php?cid=8&id=182 亞策外貿:www.hzwaim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