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零售企業死不了,但是會淘汰掉很大一部分,剩下的一部分還必須學會適應大環境的改變。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曾經討論過類似的話題,以前主要討論的是傳統零售企業面對電商及互聯網的沖擊應該如何轉型。在以前的文章中也提出過一些轉型的思路,并且認為便利店是最容易轉型的業態。這次想進一步談談這個趨勢,傳統零售企業在這一波浪潮中到底應該如何改變。
我以前的思路有些狹隘,都是把目光放在了“轉型”上,但事實是有些根本轉不了。做零售行業我一直強調TPOS的概念(請參考《#實體店與支付寶合作#終端爭奪戰,你準備好了嗎?》一文)。我們必須關注消費者到底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什么樣的方式更能被現在的消費者接受。并且,在未來的一種消費模式中,我們的傳統零售終端,到底能起到什么樣的作用,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必須給自己一個清楚的定位。
可能我的認識有些片面,我認為傳統零售業態中,主力不是社區店,便利店的企業,都要面臨“斷臂求生”的困境,有些甚至不是“斷臂”這么簡單,而是要“涅槃重生”。這么說可能要挨罵,下面我解釋一下我這么判斷的理由。
一種商業形式的出現或者消亡都是有一個過程的,而且是一個漸變的過程,只不過這個漸變的速度越來越快。零售行業從一個廣義的概念來講,包含了很多業態,包括最近牛的不行的電商也是一種業態。每一種業態里面有聚集了很多企業,也有很多企業橫跨好幾個業態。但是服務的對象卻是一個高度重合的群體,說白了都是在競爭有限的市場空間。哪一種業態能夠活下去,哪一種業態活走向消亡實際上是消費者更多的選擇了哪一種服務形式,對我們來講就是業態的問題。比如說,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都在慢慢的從一個忠實的實體店的顧客,開始“觸網”,慢慢的習慣網購,生活消費的比重由實體店購物占多數,慢慢的網購的比重越來越大。這樣實際上就是在擠壓傳統零售企業的生存空間,而且我認為這個趨勢已經不可逆轉。生存空間的縮小,必然會引起企業間的殘酷的優勝劣汰,最終只剩下這個市場所內容納的一部分效率高的企業。因為預期的這個市場空間會比現在小很多,所以大多數的實體店將會被淘汰掉。
下面談談我認為可取的對策。上文中我提到大部分實體店將被淘汰,但沒有說大部分企業被淘汰。未來的消費模式肯定是一個融合互聯網思維的綜合性的模式,也可以說是一種充分的O2O模式。這里面不單純是零售方式的變化,伴隨著技術的進步,銷售用的道具(貨架、冷柜、POS、電子標簽,電子POP等)都將會發生變化。可能有的人覺得這個很遙遠,這么想真的很危險,嵌入芯片,嵌入傳感器的冷柜可能很快就會上市。電子標簽也將不單純顯示目前價格簽的信息,起碼會帶一個二維碼。電子POP除了展示門店當前銷售的商品促銷信息,可能還在傳播本企業網店的相關促銷的畫面。將來我們的POS也不是現在的收銀模式,至少能夠支持支付寶等便捷支付工具,甚至出現基于只能手機的無人值守POS。具體的改變及這些改變帶來的深層次的意義我想大家都能有個感性的認識,這是非常令人激動,同時讓人感到“恐怖”的變革。之所以說恐怖是指,如果我們不能快速的響應這些變化,我們就很難在這場變革中生存下來。
之所以說有的企業要“斷臂求生”,有的企業要“涅槃重生”是因為有些實體店,真的無法適應這場變革,根據我上面講到的,隨著競爭的激烈,市場空間不斷擠壓,如果再撐下去,只能是開一天店,賠一天。會進入這樣一種惡性循環,直到資金耗盡。什么樣的實體店面臨這樣的命運呢?百貨、大賣場、傳統家具商城、中低端專賣店可能都難逃這樣的命運,區別只是一個時間早晚而已。因此我說,主力業態如果是在這些范圍內的,恐怕只能“涅槃重生”了,這些實體店無法在這場變革中實現“軟著陸”似的轉型,作為企業只能在現在還沒有危機生存的時候,抓緊開辟新的領域,在未來的商業模式中找準一個適合自己的角色,并盡快進入角色,培養市場基礎跟行業經驗。如果說主力不在這個范圍內的,可以通過業務調整,砍掉一部分沒有潛力的業務“斷臂求生”可能更為合理一些。
我不想危言聳聽,搞的跟算命先生一樣。我喜歡用歷史發展的觀點來分析、看待這個問題。零售行業在我國,“舶來品”非常多,包括現在的一些業態及管理術語、管理方式等。但是電商不一樣,電商開始的階段我們也是在學習國外的經驗,但是我們現在走在了前面,沒有什么經驗可以借鑒。這個過渡也不會是一個很短的過程,當然也不是絕對的“非此即彼”。零售行業作為支持民生的一個基礎服務行業,是一個非常大的工程,這里面需要各種各樣的服務形式,同時中國幅員遼闊發展不平衡,地區性差異也大。本文只是從趨勢上,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
- 該帖于 2015-1-22 13:54: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