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常常在管理人員中遭遇不公,因為它讓人聯想到“理論上的”(theoretical)這個字眼,言外之意是“不切實際的”(impractical)。然而,可靠的理論有助于我們做出預測、解釋現狀,從而理解正在發生的一切及其原因。
這里的關鍵詞是“可靠的”。比如,萬有引力就是一種可靠的理論。這一理論使我們能預言跨出懸崖就會跌下去,而不必親自嘗試一下。商業文獻中充斥著各種理論,它們似乎不切實際,并且相互矛盾。企業高層管理者該如何判斷管理理論孰優孰劣呢?
第一步就是要了解好的管理理論如何形成。一項可靠的理論歷經三個階段而形成:最初是描述我們希望弄明白的某些現象。第二個階段則是將現象的方方面面分門別類。例如,醫學研究人員將糖尿病分為成年人病癥和未成年人病癥,而管理研究人員則將多元化戰略分為垂直型和水平型兩種。這種分類可使研究人員對那些復雜的現象加以梳理,從而突出最有意義的差別。這時就能進入第三個階段了,即提出一種假說,解釋是什么導致這一現象的發生及其原因。這就是理論。
作者還通過朗訊、豐田等公司的案例,進一步探討理論建立過程中的三個方面:確定因果關系,而不是僅僅描述與結果相關的特性;向可預測性的方向邁進,因為好的理論具有權變(circumstancecontingent)的特征,能說明一種因果機制將如何在不同的情況下產生不同的結果;最后是對失敗進行研究,以便完善理論。
如何才能成為有鑒別能力的理論消費者呢?作者認為,下面幾個觀點可以幫助管理者判斷什么樣的理論適合自己的公司:
當研究人員剛開始研究一個問題或商業課題時,僅陳述現象的文章可能會成為隨后確定分類,然后解釋其原因的重要基礎。
對要求一切都進行革命性變革的著作必須格外小心謹慎。如果作者暗示他們的研究成果適用于處在各種情況下的所有公司,千萬不要相信他們。通常,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理由。我們不僅要知道何處、何時以及為何必須進行變革,而且還要知道什么應該保持不變。
如果作者把他們所描述的現象根據其特性進行分類,那就只能認為這項研究只是朝著形成可靠理論跨出了第一步。在這一階段,你最多能知道所研究公司的一些特征與公司的經營結果有某種關系。如果用來指導公司的行動,則很可能使你踏上失敗的征途,猶如模仿鳥類振動雙臂試圖飛行。
假冒因果關系的相關性常常采取以形容詞來修飾的形式,例如,“謙遜的”(humble)首席執行官創造股東價值,或者“風險資本的”(venture-capital)注資更能幫助新創公司獲得成功。但是,一個真正的理論應當包括一種機制——一種對某種東西如何起作用的描述。
請記住,幾乎永遠不能把某位研究人員的研究發現當作最后的結論。發現一種理論在某種情況下并不能準確地預測結果是一大成就,而不是一大失敗。
克萊頓·克里斯滕森 邁克爾·雷納
- 該帖于 2015-1-25 10:47: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