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首個經濟事件正在發生。近日,從淘寶小二質疑工商總局網監司報告不公正開始,直到昨天上午工商總局出人意外的發布《關于對阿里巴巴集團進行行政指導工作情況的白皮書》為止,放眼整個態勢,貌似是要跟阿里死磕到底了。
值得注意的是,這份略微神奇的“白皮書”是由網監司個體而非工商總局整體發布的,并在昨天中午神奇的被工商總局官網“下架”,此中緣由,頗值得玩味。
更具標志意義的是,在可考證的范圍內,這應該是全世界范圍內首次由政府職能機關為單個企業專門發布的白皮書,前無古人。讓我們不解的還有,在中國,神圣的“白皮書”,似乎從來未有被如此發布過。
這一切,可能只有劉司長才清楚了。
數據不準確影響企業聲譽 工商總局網監司不需負責?
工商總局作為權威性質的監管執法機構,對外公布的數據具有權威性,所以需要謹慎而為。然而,淘寶網37.25%的正品率是通過抽樣調查的方式得出,抽樣樣本僅為51個,所抽取類目僅有手機、潤滑油、服裝、化妝品、兒童玩具、化肥農資6個,抽樣方式并不具備科學性,不僅如此,網監司還抽取聚美3件商品,得出100%合格的結論,抽取ZOL商城1件不合格就是平臺100%不合格。這樣的數據并不值得對外公布,但令人遺憾的是,這次的抽檢結果甚至在人民日報以及央視上公布,一度讓涉檢的企業陷入輿論風波,對這些企業品牌形象構成嚴重損失,甚至對國內幾百萬淘寶賣家造成了集體傷害,也為中國互聯網抹上了一層陰影。
對此,網監司該不該為工作疏忽已對淘寶名譽造成的損害承擔負責?然而,工商總局網監司司長劉紅亮并沒有對此事做出合理的解釋,反而在隔日祭出更大的動作。
工商總局網監司給阿里發白皮書?貌似不夠格
隔日,一份來自工商總局網監司的《關于對阿里巴巴集團進行行政指導工作情況的白皮書》直指淘寶5大問題。
不過,網監司具備發布《白皮書》的資格么?白皮書指一國政府或議會正式發表的以白色封面裝幀的重要文件或報告書的別稱。自1991年國務院發布第一部白皮書以來,截至2014年,中國只發表過90多部白皮書,重點介紹中國政府在重大問題上的政策主張、原則立場和取得的進展。
一般而言,白皮書是由國務院發布,從國家層面針對大環境問題的官方解讀,2010年國務院曾發布《中國互聯網狀況》白皮書。作為國務院直屬機構的司級部門,網監司是否具備發布白皮書的職能?另外,網監司的白皮書僅是針對阿里一家所言,這并不符合國家層面發布白皮書的目的。
更有趣的是,所謂的《關于對阿里巴巴集團進行行政指導工作情況的白皮書》更像是去年7月,網監司行政指導工作小組聯合浙江省工商局、杭州市工商局(市場監管局)在浙江省工商局召開的行政指導座談會上的會議紀要。如此的話,網監司貿然將會議紀要內容冠名成“白皮書”,這是在以國家的名義讓阿里臣服的節奏啊。
網監司的《白皮書》對阿里在處理假貨問題上的努力視而不見,更像是以挑毛病的心態來證明“淘寶正品率僅有37.25%”的抽樣結果并沒有問題。淘寶需要服從工商總局的監管是理所應當,不過,阿里就沒有權利對工商總局的抽檢結果提出質疑么?到底是阿里傲慢,還是工商總局網監司霸道?
為何阿里要針對網監司司長劉紅亮?阿里不妨考慮起訴
作為對工商總局《白皮書》的回應,淘寶網發表聲明決定向國家工商總局正式投訴網絡商品交易監管司司長劉紅亮在監管過程中的程序失當、情緒執法的行為。
貌似阿里的矛頭一直在網監司司長劉紅亮身上,或許這背后存在著外界不太清楚的問題,再往前看的話,所謂的《白皮書》內已指出,去年7月的行政指導座談會正由網監司司長劉紅亮主持,或許那個時候網監司與阿里之間已經產生了裂痕。
高鐵和互聯網是國家領導人出訪時可以引以為豪的國家名片,阿里更被視為中國互聯網的代表性企業。阿里好不容易才在2012年底從美國政府的“惡名市場”名單中刪除,而網監司現在來了這么一出,又引起了國外媒體對淘寶假貨問題的格外關注,劉司長是在搬石頭砸自家人的腳啊。
如今,在美國貿易代表處發布2014年惡名市場名單之前,工商總局網監司已成功將淘寶再次推向前線,成功國外媒體的關注焦點。而這一切的起因則是網監司在抽樣調查時的工作疏忽,不過,貌似阿里認為是劉司長有意的“疏忽”。
其實,阿里該考慮可直接走法律程序,針對“淘寶正品率僅有37.25%”失實以及《白皮書》中的部分內容提出異議,向法院提起訴訟,起訴國家工商總局網監司。這樣做的意義更大一些,除了能給事件一個最終的交代,同時也可以成為企業向權力機構發出質疑并維權的案例,有助于工商總局在某些問題上的行為規范與自我約束。
在一個文明的國家,能將“權力”裝進籠子里的不是更高的權力,而是“法律”。
文/王利陽
關注微信公號:科技不吐不快
- 該帖于 2015-1-30 14:30: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