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稿《刑不上大夫,法不責淘寶》蒙聯商網編輯改作《淘寶售假查而不罰 不足以彰顯市場公平》發出后,承聯商網專欄作者張老師一夫兄親自點評,深感榮幸。張老師點評全文如下:
我們最缺乏的就是理性。假貨該懲治,但要搞清源頭;新的東西伴生問題與坎坷是普遍規律,一番慷慨激昂就把它扼殺不可取;新興產業尚屬探討階段,投資者基本都賠錢,這樣的數據真不真?是唱衰還是那600萬店主腦子都有問題?昨日劉強東說網上賣給國外的中國產品80%以上都是假貨、山寨貨,感覺很不可思議,誰賣的?京東在不在范圍?外國的消費市場很規范,假貨那么容易流到國外市場?看來有時候不是不理性,而是炒作占上風!
老笑蒙昧,略感不解,愿請教于張老師一夫兄。以下文字本是跟貼之作,因見寫得較長,倘單獨成篇,還可賺積分若干,因此發在博客內,張老師如看到請勿怪,如能指點一二,更感榮幸。
我想表達的觀點是假貨該被懲治,而不管是誰生產、誰經營,也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天下無假”雖然是理想狀態,現階段還是一個夢想,但社會應有造夢、逐夢、圓夢的熱情。
假貨是在線下產生的這不假,但淘寶無疑為售假者打造了一個非常好的銷售平臺。由于淘寶監管不嚴、審核不力,或者說設計上的缺陷,致使假貨、仿冒貨有泛濫之勢。
從這個意義上說,無疑助長了造假售假。如果說淘寶管理嚴格、審核嚴格,我是不信的。第一,淘寶做了十多年,假貨、仿冒貨不是在減少,而是在增加;第二,淘寶事實上也存在幫售假商家、假冒侵權商家引流、做推廣等行為,它決不能將售假的責任推得一干二凈。
不知道淘寶的SKU是多少,查了一下沒查到。假定是1億,再假定它的假貨率只有1%,那它的假貨也是上百萬,而每高一個百分點,就呈百萬地上升。而如果它的SKU是10億,那一個點就是1000個假貨。說淘寶有大量的假貨、仿冒品是完全成立的,站得住腳的。
市場經濟、商業競爭講究公平公正,但其它電商平臺,都賣不過淘寶、天貓,為什么?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其它平臺真貨多、正品多,成本高,價格高,而經營假貨、高仿品成本低、利潤高。假貨、仿冒貨為淘寶帶來了不正當競爭優勢,這當然很不公平。當然,其它平臺的售假、侵權行為也一樣應依法依規進行打擊。
如果電商和實體店都賣的都是真貨正品、授權產品,商品的成本價是一樣的,營運成本二者不相上下,甚至電商還要高一點,那么電商對實體店的沖擊,顯然不會有現在這么強烈。而執法者不能一視同仁地對待電商平臺和線下實體店售假,對線上是一帶而過,對線下是嚴管重罰,這不公平不公正。
電商屬新興產業,各地政府都在大力扶持。但創新、探索也應該在法律法規的框架下進行,應遵循基本的職業道德和規則底線,不售假、不侵權顯然應該成為一道紅線,不能你是電商就無所敬畏,突破底線。
淘寶售假由來已久,但國家工商總局的監管似從去年才開始,也就是說,它本有很長時間可用來改善改進,但是它并沒有改進多少,甚至售假越來越嚴重。這或許說明,指望通過淘寶的自覺打假是靠不住的,必須要有政府管理部門的介入。美國的經驗也表明,只有嚴管重罰,才能真正凈化C2C這樣的平臺。
我的數據都來自網絡,但也是經過選擇的,像“淘金地”之類的文章,明顯是惡意攻擊甚至誹謗阿里的,它的數據我一般都不采用。但我認為淘寶賣家大規模虧損是可信的(我選用的數據據說是來自阿里培訓班,但無從考證),別的電商大都虧損,就阿里利潤率近45%,這說明什么?或說明淘寶對賣家的壓榨是非常厲害的,如果這種情況下賣家還能賺錢,則再次確認假貨、仿品的成本低、利潤高。
劉強東說的數據我這篇小稿并未引用,不過我覺得也有可能,他比我們更有機會接觸到重要的數據。國外市場規范,主要是歐美發達國家,非洲等第三世界國家,新興國家、欠發達國家,市場未必那么規范。當然也不排除劉是炒作。
另外,我覺得既是評論,就應該觀點鮮明,如果面面俱到,不偏不倚,那是新聞報道。我的觀點也許有點激進,但未必極端。對于電商售假,我覺得輿論批評的不是多了,而是少了。當然我們的批評也未必什么用,更談不上扼殺,誰能扼殺得了淘寶?
[email protected] 該帖于 2015-2-9 9:54: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