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中國剛入世的時候有人擔心外國零售巨頭的涌入會對中國零售行業的發展產生極大的沖擊,可是時至今天,這些外國的零售巨頭卻頻頻陷入困境。沃爾瑪兩年前開始了閉店調整,雖然進入中國近二十年卻還處于虧損狀態,樂購退出中國,家樂福等超市也是不盡人意。為什么這些超市巨頭會陷入困境呢?
而大潤發、永輝還有以樂城為代表的一些中國超市卻發展的風風火火。評論認為這是國外的超市巨頭不適應中國市場的需要、水土不服導致的,那些中國的超市怎樣抓住了中國的市場呢?我認為這是與中國一般居民的生活習性密切相關的。在這里先強調,所謂的一般居民是指基本上每天都在家做飯吃的中國居民,而有些發達地方的中國居民由于上班或者生活習性等原因并不是經常在家做飯,但這僅限于少數高生活層次的居民。
中國一般居民的消費習性與國外完全不同:國外以肉蛋奶等為主,每日的食材可以一周采購一次,貯藏備用即可。所以國外居民一般每周到超市采購一次生活必需品,而且是開車去,對大超市的要求是交通便利。所以國外的大超市一般會建在交通要道或商業中心,其輻射距離遠。蘇州園區的歐尚超市就比較符合這一特點,交通便利,商品品種豐富,還有一個很大的停車場。而園區多消費層次比較高的居民,這些人在家做飯相對較少,其它生活必須品不需要每天購買,所以這些人基本周末開車去購物。
而中國一般居民的飲食習慣是以菜類為主,菜類的儲存特點決定了在家里做飯吃的居民需要每天去買菜,而且由于中國的人口特點也不能允許每個人都開車去購物。所以,這就不僅要求超市內售賣的菜類商品要多而且新鮮便宜,還要求盡量的離家里近。所以對中國的超市要求就應該是相對售賣生鮮商品多而且距離社區近。永輝滿足了前者,所以迅速崛起;樂城等地方超市適應了后者,贏得了市場。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沃爾瑪為代表的外國超市巨頭還是堅持在國外的選址理念,將店址選擇在交通要道和商業中心,很多地方已經偏離了社區。在當前超市行業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它們就很難競爭過哪些重視生鮮銷售和在社區周邊選址的中國超市了。
其實,這也給正在發展的中國超市提供了一個參考,在開設新店的時候大可以避開競爭激烈的交通要道和商業中心,而去選擇社區附近。當然,規模不用太大,但是一定要滿足居民的日常所需,還必須重視生鮮商品的銷售。
- 該帖于 2015-3-14 17:05: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