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零售業冬天可能會愈發寒冷……”這是今年春節圈子里朋友說的最多的話。
在華外資“制造中心”的撤離為同屬勞動密集型的零售業究竟能釋放出多少“勞動紅利”我們尚未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人海戰術”對零售行業而言只會單向增加人力成本。回歸本源,從“上帝”角度思考問題或許會更直觀與現實。
零售業當下提最多的是“體驗經濟”,無論是包餃子包粽子、還是真人走秀Cosplay——都讓消費者有了“一展身手”的機會,刺激了眼球——比“免費試吃”等在很大程度上火爆了賣場的人氣。
就類似于幾年前一檔電視娛樂節目與某超市聯合,讓顧客在規定時間內在賣場“搜尋”某高價商品,找到了即歸該顧客所有——結果弄得是端架堆頭一團糟,讓理貨員叫苦不迭。銷售量上去了嗎?我看未必,白白增加了許多沉沒成本。
“體驗”最直接的效果是提升了賣場的人氣,然而當繁華落盡,許多商超會發現自己僅僅是活躍了人氣,保不齊還會“為他人做嫁衣裳”。
筆者在這里所提出的“參與”,是基于“眾包”的概念提出的——在筆者之前的拙作《老年人經濟的第二春》就有所提出。讓外部顧客切實參與到門店的經營中來,與門店業績的提升產生一種微妙的“共榮共生”的關系。
“參與”式的“眾包”在零售商超的表現主要有三種:
一、市調數據“大眾化”
“商場如戰場”,許多大型零售業都非常重視商品價格的調整,為此“市調部門”充當起了“單方”、“雙重”甚至“多重”間諜之角色。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對于商品特別是剛性商品的價格敏感程度,一些特殊年齡層次消費者(退休人員)要“專業”的多——從另一個側面說,他們的時間成本與機會成本更低。
二、基礎工作“社會化”
零售行業“門檻兒”低是眾所周知的,一些基礎的簡單性重復工作卻要耗費大量的人力成本,這本身就是一種資源浪費。
拿超市商品還原來說,其工作職責主要包括:
1、負責超市購物車(籃)還原、整理、清潔、保養工作;
2、負責凌亂商品的還原工作;
3、協助收銀員為顧客調換商品和商品價格核查;
4、監督、檢查顧客損壞商品的跟蹤、處理工作。
如果對工作職責進行細分,許多工作都可以發動“群眾”,通過消費者完成商品的還原、保質期核檢等相關工作。通過角色的轉化引導消費者養成良好的購物習慣,一舉多得。
三、安全工作“全員化”
安全工作是超市工作的重中之重,特別是消防安全等——年前多家商場發生火災更是給門店的消防安全工作敲響了“警鐘”。消防安全更多需要做到“防患于未然”。讓消費者共同參與進來,把火災隱患等消滅于源頭。
“參與”式的“眾包”在零售商超的形式主要有兩種:
一、分散性個體:
以消費者個體為激勵群體,如每次購物無退換貨物(從結果出發),主動發現并告知員工即將到期產品、發現商場內安全隱患等。
二、長期的“外圍工作團”
“外圍工作團”本身是一個以固定任務為導向的非正式組織,幾乎沒有邊界。比如“市場價格調查”、“缺貨跟蹤”、“安全巡檢”等等。
“參與”式的“眾包”在零售商超的激勵模式主要有兩種:
一、積分(愛心卡)
這是初期的激勵模式,目的在于引導消費者參與到其中來,可以把對個人的獎勵積分(多少視情況而定)加和到會員卡上,并適當降低兌換門檻與難度,提升激勵的及時性。
二、利潤分成(合伙制)
基于“外圍工作團”而言,由固定的任務所掛靠的成本損耗下降到一定的指標,即可享受到一定的利潤分成——從創造業績的角度說,節約成本同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與“外包”的高度專業化相反,“眾包”打破了組織架構的邊界,直接指向任務,對于效率的提升與成本的管控,特別是顧客忠誠度的打造會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
- 該帖于 2015-4-7 13:36: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