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晚些時候,就會見到許多年輕青春的面龐,他們剛剛畢業,畢業后的第一份工作就選擇進入零售業。對他們來說,零售是一個既陌生又熟悉的行業,陌生是因為要面對嶄新的環境,要從事一份嶄新的工作;熟悉是因為他們在成為零售人之前都買過東西,與零售人打過交道,大體了解零售的工作流程。
青春難免不迷茫,初來乍道到一個新公司,怎樣從零開始,從自身做起,成長為一個合格的零售職場人,這是擺在許多人面前的一道難題。
剛入職的這段時間是人生最美妙的一個階段,有時間、有精力、有活力、有熱情;有大把的時間可用來學習職場技能、學習新的新技術,這將為人生增益許多。作為零售業的一員新兵,第一步從哪邁起呢?
到一線去
初出校門的學子對未來的工作環境充滿了期盼和幻想,都夢想在寫字間上班,可以西裝領帶、高跟鞋短裙,這才符合他們對工作狀態的想象。
但在零售業,畢業后的第一課可能就是到一線實習。在一線,需要與普通員工一樣,每天早起晚歸,每天補貨,每天擦試貨架,每天解決顧客投拆。瑣碎而繁雜的工作,喧鬧而嘈雜的工作環境,幾乎打碎了他們所有的幻想。在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差距面前,許多人一時承受不了這樣的工作壓力,開始退縮,實習不到一個月就辭職,時間越久,辭職的人越多。
一線的實習對剛出校門的大學生來說,是一個寶貴的工作經驗,在這里,你可以了解最基本的商品流通程序,了解售賣現場的工作秩序,了解一線員工解決問題和思考問題的方式,了解顧客的動態,這里就像一個百寶箱,關于零售的方方面面都會在這里盡情展現。一線的售賣現場是所有零售工作的終結點,所有的零售工作都為的是能在這里完美展現。
但剛出校門的年輕的你可能想不了這么多,只看到眼前的不順意,就如五雷轟頂,不愿意再繼續下去。見過許多零售前輩,他們都有非常扎實的一線工作經驗,這些經驗幫助他們走得更快、走得更遠。
在零售業,一線經驗的缺乏,這將成為今后工作的短板。當同事們在討論流程的時候,你可能茫然;在上級安排某一個具體工作的時候,你可能不解;在與下一級同事溝通的時候,你可能因表達不清楚而讓對方不知所措。
一線的歷練就猶如煉金場,只要是金子,就要在這里熔煉,才能更快地發光。
學習是終身要做的事
許多人認為一出校門,總算大舒一口氣,終于不用再為學習和成績而苦惱。其實,畢業代表一個階段的結束,又代表一個新旅程的開始。許多職場人都有這樣的體會,現在他們在職場中運用的知識與技能,大部分都不是來自于學校和專業,更多地是在職場中獲得。
職場學習沒有緊迫性,是重要而不緊急的事。所以,這件事總被推后,今天不做沒有影響,明天不做也不會有太多問題,時間一長就看到了差異。哈佛有一個理論,人的差別來自于業余時間,主要體現在晚上的8到10點。這段時間用來做什么,就意味著你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業精于勤,荒于嬉”,一畢業,沒有了功課的緊迫性,一到晚上就用來追劇、上網、刷手機,在如此輕壓甜膩的環境下,人慢慢有了惰性,這時想再拿起書本,難上加難。
如果不去做這些,那干什么?用來閱讀、學一門語言、學一項技能、思考,都是非常有意思的事。雖然人生沒有太晚的開始,楊絳先生也是在六十多歲學習西班牙語,并翻譯了名著《堂吉訶德》,但如果有這樣的機會,可以從年輕開始,不更是一件美妙的事嗎?有大把的時光用來學習,投入地做一件事,可盡情地享受學習帶來的樂趣。
也不要把學習等同于文憑,文憑學習只是階段性任務,終身學習才任重而道遠,考驗人的耐性與心性。
不要太計較個人得失
俞敏洪曾講過一個故事。他剛入大學,每天在宿舍打掃衛生,時間一長,同學也習慣了,看到暖水瓶沒水了,他們就問:俞敏洪你怎么還不去打水?他并沒有認為打水是一件吃虧的事,就高興地為大家打水去了。等他創立新東方需要合作伙伴時,去美國找當年的同學,同學跟他回來創業,他們說:“俞敏洪,我們回來是沖你過去為我們掃了4年的地,打了4年的水,你有這種一種精神,所以你有飯吃肯定不會給我們粥喝。”
在職場,如果總斤斤計較個人得失,慢慢就失去同事的信任與扶助,成為孤家寡人,就算有再大的本領也不能施展。在零售業,如果有過來人給予你適當的指導與引導,就會少走許多彎路,用前輩們的經驗,將避免許多錯誤。
零售業是一個美妙的行業,它的美妙在于每天都能接觸到新的事物,每天都能學到新的知識,每天都會有新的體悟;在這里會你會看到最普通的經濟學原理得到應用,也會看到復雜的經濟學公式得到檢驗;在這里你不得不與時俱進、日新月異。在這里每天都是一個新的開始。
柳二白- 該帖于 2015-4-10 11:50: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