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助力轉型
盡管優勝劣汰是市場行為,但部分從業人士較為悲觀地認為,在消費需求深挖潛力有限,傳統百貨業發展多年負擔較重,“尾大不掉”的背景下,艱難生存恐成常態,目前“閉店潮”有可能僅僅是一個開始。
不過,也有專家并不這么認為。中國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說,盡管網購降低了購物成本,但對于消費者而言,有一些需求是不能被網購替代的,例如現場購物的體驗感、人際交流等,只是誰能今后發展得更好。
“未來傳統商業不僅只是簡單地發展實體店,將是休閑消費的綜合體,購物中心化,在提供消費的同時提供服務體驗�!�北京朗姿服飾有限公司品牌管理中心總經理王國祥說。
在各地調查發現,在傳統百貨業面臨網購沖擊經營困難的同時,一些以城市綜合體為特點的新型百貨業態正在各地蓬勃興起。這些城市綜合體主要是提供了服飾、餐飲、超市、電影院線、兒童樂園等為一體的“一站式”購物消費,往往距離地鐵較近,停車方便,位于城市中心。
好孩子(中國)商貿有限公司CEO高以成說,新型百貨業基本上都是零售占50%、餐飲占30%、娛樂占20%的“五三二”結構,多元化、多業態方向發展,目的就是增強顧客體驗。
在天津,大悅城的火爆與百盛、遠東的黯然退場形成了鮮明對比。由于緊鄰地鐵,業態豐富,有不少一家三口選擇周末一整天在大悅城內休閑游玩。
大悅城(天津)有限公司總經理吳錚說,大悅城在定位上滿足目標客戶群及心態在18歲到35歲的消費者,并且一直不斷通過各式購物節增加人氣。位于大悅城頂層的騎鵝公社更是吸引年輕創業者入駐,打造類似“北京798”的文藝范兒原創購物街。
類似大悅城的成功為傳統百貨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新思路。盡管部分實體店尷尬地淪為電商的“試衣間”和“展示柜”,但傳統百貨業仍具有品牌、體驗和資源三大優勢,同時向新興百貨業態轉型具備可能性。網購難以體會到與實物接觸時的感受,以及在商場逛街時的愉悅感。傳統百貨業在購物體驗上下功夫,可以打造一種新型的人際交流平臺。
山東舒朗服裝服飾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建民預測,未來十年,中國消費市場還將繼續多層次、多渠道細分,百貨業不可能消失,并且它的發展會更加健康和健全。
面對傳統零售業與電商之間的博弈,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與大連萬達董事長王健林曾公開打賭,預測10年后電商份額將占零售市場份額的50%。如今,阿里巴巴入股銀泰,萬達進軍電商,線上線下優勢互補、加速融合的O2O模式在零售業已是大勢所趨。“互聯網+”再造傳統百貨業已經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