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關于電商大亨與實體霸王之間的聯營動向弄的國內國外是沸沸揚揚,如果不是天津爆炸事件的稀釋,恐怕將是朋友圈中唯一刷屏的主題。而聯商網也不失時機的各種約架,將其熱度是一炒再炒,央視財金今天更是將其作為分析資本市場動向的重要話題。面對這一景象,靖安倒覺得,作為腳踏實地的零售人,現在應該冷靜下來仔細思考,這融資過后,實體店究竟應該怎么辦?
有錢了,該怎么花?
當前實體店寒冷的景象不必再次描述,抱緊了這些資本巨頭的大腿之后,究竟該怎樣來應對當前的局勢?看著紅彤彤的鈔票,究竟應該怎么花?畢竟一紙合約僅僅是個契機與開始,要真正實現O2O的完美想象空間,需要時間、探索、實踐。而當前更重要的還是要有血淋淋的反面教訓。今日頭條中關于順豐嘿客10億燒出的3個大坑的報道看著都讓人心驚膽寒,且不去追究真實與否,但至少反映出這條路,肯能并不好走,要走就要真正做好充分的準備,京東的7億美元,永輝會不會也燒出更多大坑呢?
那么究竟應該從哪些方面去花這筆錢?
首先,應該是進行單店經營改造,不僅僅是硬件,更多的是思維!永輝作為國內民營資本的代表,善于做出自我調節這是相對國營資本的優勢,但是要改變經營思維就不是身份的問題,而是時代基因。而作為賣方爆炸發展時期誕生的永輝是否有足夠的勇氣轉向買方角度,體驗消費者的需求,改變自己的經營態度與方向,這卻是值得商榷。不過值得慶幸的是,京東作為新時期誕生的電商,他們因為注重用戶體驗而發展至今,在研究消費者體驗方面有著更明確的思維,如果二者能夠結合,也不失為一種可能。
其次,開發渠道,尋求新的合作商。長久以來,無論是京東電商平臺還是永輝實體平臺(包含但不限于該兩家平臺),對于供應商的態度是嚴重的兩極分化。在強勢品牌商面前卑躬屈膝,而弱勢品牌商面前又趾高氣昂。而在經營環節又課以沉重費用,嚴重傷及品牌商的利益與開發新品的積極性,致使品牌商的新品出品率低下,而消費者每次走進超市看到的都是同樣的產品,極大的減少了消費者對超市的好感度。要扭轉這一局勢,實體店需要改變過去的諸多陋習,積極主動的發現更多有升值空間和價值的品牌,給予更多的優惠政策,扶植發展,甚至可以聯合開發,以自由品牌的方式發展,給消費者更多新感覺。
再次,體制改革,提高反應速度,成立專門研究消費者的課題部門。零售不是簡單的賣貨,更加不是簡單的話術推銷,研究社會形勢與消費者心理規律,是未來決策重要依據。而這是當前眾多實體缺少的。開店是與地產商的研討+某某專家的顧問+老板的得失權衡,促銷是總部命令+店長的觀念,這一切都顯得主觀而缺少討論。導致實體的追求與消費者漸行漸遠,最終的結果,消費者用腳給出了答案。而現在,電商不光給了資金,還給了數據平臺,如何有效利用與研究,實體店,看著辦!
沒有錢,怎么辦?
不是所有的實體店都像永輝蘇寧一樣幸運,有天使降臨。更多的實體還需要自己苦苦支撐。不是土豪,又是土鱉,應該怎么辦?
關店,不是壞事。在經營狀況不良,社會消費降溫的情況,減少門店數量與開支,并不是一件壞事,至少能降低財務負擔。更重要的是,縮減團隊,檢討團隊建設,自查這些年走過的路,為應對新形勢做好準備。況且,當前的局面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區域實體高度密集。
整改,從單品與陳列開始。看看實體中的商品多久沒有發生變化,他們的盈利是否足夠清晰,背后究竟是怎樣的原因?還有陳列,過去的成功經驗不值得再次復制,因為這樣的工作已經做的夠多,消費者早已厭倦,還能有點別的嗎?
等待,一定要沉住氣,做好準備。O2O的終極理念是網絡與實體的高度融合,既繁榮互聯網,又熱鬧實體,那么機會來了,這意味著在將來,消費者回歸實體是必然趨勢,既然如此你還擔心什么?重要的是,當消費者回來的時候,你會不會再讓他失望?記住,機會永遠只留給有準備的人!
就這樣吧,靖安暫且就想到這里,不足之處,多多指點!
- 該帖于 2015-8-18 17:07: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