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前段時間日本羅森便利店向7-elven發出挑戰的宣傳片嗎?在該片中,羅森除了強調自主新品的開發質量外,還強調了送貨上門服務。好一個貼心的方式,看得國內諸多便利店從業者摩拳擦掌,恨不得立即開始增加自己的快遞服務。
隨后又有各大新聞報道快遞公司佐川急便的日本SG控股和羅森將進行業務合作,這更加堅定了大陸便利店人士對于發展自主快遞業務的想法。然而,靖安仔細搜索了國內有關日方便利店快遞業務的新聞,結合國內形勢具體分析后,非常想與大家討論:自建快遞業務,值得嗎?
首先我們來看看羅森發展自主快遞業務的基本初衷。 他們將配送區域設置為便利店周圍半徑500米,范圍相對狹小。快遞員將攜帶平板電腦和商品目錄,在快遞送達時向消費者介紹便當、日用品等通常在便利店出售的商品。一些不便出門購物的老年人和工作忙碌的雙職工家庭可以當場向快遞員訂貨。
從中可以看出羅森是出于對社會老齡化的現狀考慮,為了滿足老年人購物需求與出行不便的矛盾;而成交方式是網上下單,送貨到家,與電商無異,而非O2O模式。那么這樣思維方式是否適合中國的情況呢?
靖安深不以為然。
第一就是中國的老年人出行購物不是不方便,而是太過強盛與執著。中國大媽式的購物,經常是不遠數里的換乘各路公交,連夜排隊,進店瘋搶。在購物的那一刻,完全不見老態龍鐘的影子。
為了打折的雞蛋,他們從凌晨開始排隊。
這種熱情完全不輸于那些年輕的“果粉”。
所以,從滿足老人購物的角度出發而發展自主快遞,顯然不合適中國的國情。
那么上門送貨采用平板下單,促成線上成交呢?靖安以為這就更加low了。要知道,在中國收快遞的族群幾乎完全以中青年群體為主,他們個個都是線上購物達人。既然能在線上自主完成,何須再在你的面前使用你的平板下單呢?這既不方便,又涉及泄露隱私,完全不是理智的選擇。如果非得選擇便利店,那何不推出一個微信商城?這樣豈不是更好?
在中國的便利店,究竟應該怎樣處理與快遞的關系?
目前,京東、亞馬遜等電商推出的自提服務靖安覺得對于便利店就已經是個很好的開始。
作為便利店,必須要明確一個思路,那就是充分發掘“便利思維”,滿足或者創造消費者的生活便利需求。同時,以此來提高消費者的進店率。自提服務顯然一方面靈活了消費者收取包裹的時間,另一方面也在消費者取貨時提升了進店率,增加了成交機會。這是一個雙贏的模式。但也存在一個與中國便利店不相匹配的問題。
亞馬遜之所以與全家便利店family mart合作,那是因為全家便利店自身有交大的庫房,甚至還有停車場。這都為包裹的存放提供了空間。但是中國當前大多數便利店缺少空置的庫房,而在便利店配置停車場的更是絕無僅有了。所以,這也使得許多大型的電商不會選擇規模小的便利店合作。而這個電商帶來困境就是網店分布不夠,消費者體驗度降低,影響電商的成交量。
因此,在靖安看來完全按照羅森的思維在中國復制便利店的自建快遞業務是行不通的。況且,自建快遞還面臨著更大成本的投入,這對中國大多數便利店企業也是無法接受的。
2016-09-14 16:41被設為精華,積分加20,金幣加4- 該帖于 2015/9/16 9:36: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