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絡購物,如果商品不合適怎么辦——這是許多消費者都要面臨的問題,這個問題一度成為阻擋顧客購物腳步的重要障礙。因為未知,所以懼怕。
一連兩次的退貨經歷,讓我對網絡購物的退換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
第一次是在唯品會,寄來的襯衫吊牌掛在衣服的扣子,顯然是吊牌離開衣服后又安上去,衣服還有淡淡的霉味。按照以往的退貨經驗,拍了快遞的照片,還拍了衣服的照片。然后打客服電話,我已經預備了對方可能會有的理由及問題。
意外地,打通電話,只表述了情況,那邊的客服就說,有兩個解決方案,一是把商品寄回來,郵費到付,最高不超過25元;另一個是他們補貼一張優惠券,我收下商品。
我采用了第一個解決方案。
放下電話,一時茫然。就這樣輕松地把這個問題解決了,太出乎開始的意料。原以為會有一番口舌和爭論,或者對方總要看一些照片,以證明我說的是事實。他們就這樣相信了一名普通消費者的描述,并給予了最滿意的解決。這給人感覺像中獎。
第一次算中獎,如果第二次呢?
前兩日還是在唯品會,又購得一件商品,發過來后發現有些臟跡,雖不影響實用,但影響了美觀。遂又打了唯品會的客服電話,原想退掉,客服說如果不退可以給予一定金額的優惠券,優惠券沒有使用門檻限制,并且一年的有限期。當下就同意了這個解決方案。
一來二去,對這家網站的好感倍增。
看來,他們對所有的消費者是這樣的態度,采取同樣的解決方案,我第一次不是中獎,第二次也不是幸運。
這樣良好的退貨體驗還是第一次碰到。在說體驗時,更多的是強調前攝行為,比如在購物時帶給顧客什么樣的感受,我們也更看重顧客購物前的體驗,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促進消費者購買,達成更多的銷售額。而售后的體驗,幾乎被無情地忽略掉了。
售后,一方面要付出額外的成本,另一方面還要用心維護,總體來說,對零售商而言,有些吃力不討好。所以,售后,大多基本上都是按行業規則行事就可以了。比如,在實體店退換貨,必須不影響二次銷售,如果買了變質的商品,再去找商家,恐怕就是一番惡戰,因為在哪變的質、如何變的質,有太多的責任界定不清,最后筋疲力盡也未必能獲得圓滿解答;在網絡購物,同樣如此,先申請,再發照片,層層審核通過之后,才能退回去。
這些層層的把關,之前給消費者留下的美好體驗,在后續的細碎的不舒服感受中,被消磨殆盡,甚至劃到負數。
要完美的解決售后問題,一個基本原則就是信任——信任消費者。當我們預備處理一起投拆時,本能的反應是,要保護好自己,不能讓店鋪受到損失。所以,消費者說的任何話,表達的任何事情,我們都在懷疑:他說的對嗎?不是他自己的原因造成的嗎?里面有沒有漏洞?會不會鉆什么空子?這些問題如閃電般閃過之后,處理的過程變長、變復雜、變得不那么令人滿意。
在唯品會,消費者的一個電話就可以完美解決問題,如此沒有后顧之憂,顧客的體驗如此之好,誰還能阻擋住購物的腳步?
我們總要說,要給顧客提供完美的購物之旅。所謂的完美,是指從到店前、進店、購物、離店的過程,每個環節、每個步驟都要做到完美,只重視售前,而忽略售后,缺少一環的購物過程無法讓人完美。售后雖然不能直接產生經濟效益,但它所帶來的隱形效益卻是無法估量。
就如這次,在這家網站良好的退貨體驗,我會告之周邊的朋友,有了我的推薦,他們也許愿意親身嘗試。他們再有了好的體驗,可能會分享給更多的人。每名消費者后的背后,站著無數多的消費者,善待每一位消費者,也相當于爭取到了每一位可能爭取到的顧客。
后記:這篇文章是上周寫的。寫完之后,沒想到又發生了后續事情。第二件有臟跡的衣服,在洗滌的時候,發現在左側腰線處開線,并且無法修補,此時吊牌、收貨單均已扔掉。問題如何解決,這真是一個難題。如果商家說是為人損壞,我似乎也找不出合適的理由反對。我試著撥打了唯品會的電話,令人驚訝的是,在我講表明問題后,客服絲毫沒有猶豫就同意把衣服退掉,而且還是郵費到付,在寄出衣服的第三天,款項就打回了賬戶。整個過程毫無障礙。
在文章寫完之初,原本隱去了商家的名字,怕有廣告宣傳嫌疑。但最后還是決定寫上,一是為其他商家提供一些借鑒,同時也為做得好的商家叫好,這樣才能鼓勵更多的商家重視售后服務,重視消費者的售后體驗。
- 該帖于 2015-9-21 13:55: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