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體店滯漲,國內網購增長趨緩,國家適時推出自貿區等跨境電商利好政策之際,跨境電商再次成為資本、零售、電商競逐的“風口”,許多人都把2015年當作跨競電商的元年。在一又一片蜂擁中,亢奮者有之,糾結者有之,暗爽者有只,而更多的旁觀者,是以鼓噪者的身份參與其中。
從理論而言,貿易的價值源于信息、資源、貨幣等的不對稱,也源于交易雙方的需求,而跨競電商從最早的境外代購,到網絡海淘,再到目前集約化的噴發之勢,跨境電商的火熱,表面源于政策的開放,本質是基于供需二頭強大的交易需求。在這場跨區空間、跨政策的盛宴中,參與多方(供方、買方、代購、平臺、物流、倉儲、支付、資本。。。)都認為風口上來時“擦邊即著、觸及即燃”,都在享受著前所未有的增長狂歡與收益幻想,仿佛這場盛宴永遠不會結束,但商業規律一再告訴我們,方向與節奏(產業內的正確卡位)才是王道,其他行業趨勢什么的都是浮云,一旦燥熱的颶風散去,天際重歸的烏云終將把狂熱者重新籠罩——行業趨勢對生存下來的企業是有價值的,對那些在競爭中被淘汰掉的企業而言,裹挾的趨勢和潮流對他們而言只是一場噩夢!
筆者在上篇《實體企業收購跨境電商是一種什么體驗?(附評估報告)》一文中對某跨境電商上市平臺的股權并購進行過簡要的評估,該公司在資本推手的“助推”下,“成功”在納斯達克上市,然而在筆者在對該項目的股權收購評估投反對票之后,國內A股某鞋企還是“成功地”將該企業收入囊中(見筆者該篇文章及評論鏈接),從目前反應出來的結局來看,該筆股權收購、該跨境電商項目本身,都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筆者看來,許多想融資、想投資,想在新三板、中小板上市的跨境電商企業,都應該好好研究該項目的案例。
除了該項目外,筆者又評估過多個跨境電商項目,這些項目的規模大小不等,但多數項目仍處于“隨風(口)飄揚”的階段,看似做的熱鬧,成長的很快,但均未進行明確的布局與卡位,可預計的風口過后,又將有大批從業者裸趴在沙灘上。
那么,在這場產業閘門大舉開放、泥沙俱下的大背景下,對所有參與跨境電商的各方而言,產業內什么樣的位置才是正確的位置?怎樣才能在這輪大趨勢中提前卡位、謀勢,以在市場、政策、資本、技術等多緯力量的裹挾中謀得未來的一席之地呢?
T公司是筆者接觸的另一跨境電商公司,公司成立于2007年,是一家集采購、銷售、倉儲、物流、軟件開發為一體,以電子商務為經營模式的綜合型國際貿易及軟件開發服務的企業,公司在深圳、香港、美國、英國、日本等地均設有分公司,公司旗下業務包括B2B和B2C業務,公司是易趣上最大的中國電商企業,公司自主開發的B2C綜合型購物網站注冊用戶也近百萬人,日訂單數萬件。截止2014年,年銷售規模約10億人民幣,凈利潤約2000萬人民幣。
T公司的SWOT分析:
1、優勢
▲介入早,具先機優勢,成立近10年,從出口到目前的進口,均走在市場前沿,熟悉所有進、出口線上貿易流程。
▲供應鏈相對齊全,供應端/銷售端成熟穩定、擁有多個自有倉庫(含美、日、英等多個海外倉)、擁有自主軟件開發能力等。
▲人才及團隊優勢:團隊整體年輕穩定,且擁有買手、銷售、多語種服務、軟件開發、倉儲物流管理等各類人才。
2、劣勢
▲銷售規模有限,截止目前仍為全資自主經營,企業沉淀及綜合實力相對有限。
▲團隊成員過于單一,主要以早期跨境電商創業團隊為主,隨著業務組合的快及市場的快速變化,企業的二次騰飛需要更多互補型成員。
▲獨立跨境電商平臺與亞瑪遜、易趣、天貓國際等其他平臺無明顯差異及優勢。
3、機會
▲隨著中國在世界影響力加大,跨境電商(線上國際貿易)仍具備巨大潛力。
▲進口(特別是進口批發及分銷)市場仍具備巨大成長空間。
▲國家金融政策的利好及資本市場對跨境電商的追捧。
▲自主電商平臺、自主軟件開發能力、多個海外倉等業務的獨立市場成長機會。
4、威脅
▲市場逐步普及,原有信息、技術等壁壘逐步消解。
▲資本大量涌入,可預見行業競爭將大大加劇(近年凈利潤漸趨平緩也證明了該趨勢),利潤空間可能大幅下降。
結論:
具先機之勢,基礎質地良好,行業競爭開始加劇,需借資本之勢,快速謀勢、布局卡位,
以確保企業持續發展,后續業務組合及發展側重需進行重新規劃與明確。
如上述對T公司的評估,雖然公司的基礎質地較好,然而在市場競爭逐步加劇的情況下,公司早幾年的相對優勢將逐步被競爭對手所化解,因此公司需要提前進行戰略規劃,突出業務重點,為企業在后續充分競爭環境下仍能保有一席之地做提前的布局。
筆者對T公司的建議包括:
1、在保持現有業務基礎上,重點聚焦供應鏈內的某個環節進行發展,如積極發展全球重點市場海外倉,將倉儲平臺作為企業未來核心資產及核心競爭力之一;
2、聚焦境外熱銷商品的國內獨家代理,甚至直接參與某些熱銷商品的股權投資乃至控股;
3、作為境外商品國內一級分銷商定位,將境外商品入關、配送等職能全部打包解決,在國內大力尋求其他二級線上線下分銷商,但這種定位核心基于企業境外商品入境功能平臺的橫向聚焦與解決,專注解決其中的“境外商品入關問題”的環節。
4、自主T平臺需聚焦于專業平類,做垂直B2C平臺。
5、其他:包括資本運作團隊成員的引入、快速引進戰略投資者(如物流倉儲公司等既有資源協同能力,又有資金,又有投資需求的戰略投資者)以擴大企業綜合實力,掌握進口市場的“風口”及重點聚焦突破某些業務。
除T公司外,筆者也接觸了其他多家跨境電商項目,我對他們共同的一個奉告就是“如果您把跨境電商作為短期賺錢項目,我相信它不會令你失望,但如果想把它作為持續運營項目,那目前簡單的代理貿易模式就需要進行顛覆式設計。”
當然,這些企業里面,目前有的開始往某些產品、品牌的國內獨家代理方向轉型;有的嘗試結合線下實體店(“進口超市+跨境商品體驗店+跨境電商”融合)延伸;有的嘗試專注某個國家,或者專注倉儲物流領域。。。而這些延伸與嘗試,都是在維持現有業務不變的基礎上實現的,但可明確的一點是,他們都已經不把“自有獨立平臺”牛X轟轟地當作企業未來可持續仰仗的競爭壁壘和生存基礎了。
所以,與投資者,特別是行業的戰略投資者洽談,即使他們不能給你們帶來現金流,但如果能給你們一些合理的忠告,那也是極好的!!
結論:如何把"跨境電商"這個"短期賺錢"項目做成長期\可持續賺錢項目,靠簡單粗暴的代理\貿易模式顯然不靠譜,但中小企業動輒"自主自有平臺"也不靠譜,因此真正靠譜的,還是最原始的那些戰略:或聚焦,或差異,或獨有某些戰略資源,一招鮮,吃遍天,《實體企業收購跨境電商是一種什么體驗?(附評估報告)》中提及的企業如能聚焦在一國市場,或一類商品,或供應鏈某一環節,專注\聚焦\深挖,均可有所成就;而T公司和其他成長型企業,切勿把"上市\融到資"等當作企業的最終歸宿,還是和唐駿的那次對話延伸開來的那句話"市場是目標,資本是結果!",如果本末倒置,企業終究無法繼續發展。
歡迎跨境電商從業者繼續拋磚論架!
人在坦途微信:公眾號:LSQYZX 個人號:C8888888866666(C+八個8,五個6,)
- 該帖于 2015-9-28 16:23: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