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聯商拋出這個論點的時候,我感覺和自身并沒什么關系,這應該是國內電商在業務面收窄之后又一個噱頭而已,但仔細思考了之后,發現境外電商除了噱頭之外,對于國內制造業實乃一個巨大的機會。也為我們made in china到make in china做了一個極好的渠道和催化劑。
先說些題外話,國內招商工作越來越難做的最大的原因是選擇太少,國內品牌資源過于集中,個性化品牌和小眾化品牌無機會進入主流百貨商場,難以引起我們的注意。久而久之,自行消失。國內已經陷入了這種品牌死去之路,然而這一切,是和我們大陸業內“閉關鎖國”不無關系,之前一直與品牌集團、集團品牌、大型區域代理商合作,使國內品牌形成了不少大型集團,在方便我們之前招商的同時也徹底的扼殺了我們的現在和以后,我們想一想,我們有多久沒有接觸過業種內新品牌了,我們有多久沒有談過新拓展人員了,這一切,我們自作自受。臺前如此,臺后必甚之。服裝制造業已經枯萎,已無創造力,這是當年國母身穿例外后竟然讓大家對本來就銷售不錯的例外品牌格外關注的原因,這也是因為我們太久沒有過這樣的屬于我們的自己的真正的國產品牌,而不是一些假洋牌。
女裝被壟斷,男裝被假洋牌充斥,童裝全部是運動、國外品牌的縮小版。看到這些現象,我們談起來只有沉默,自己種下的果,自己來承受是應當的事情。這種現象在其他的領域也出現過,當國家廣電封殺國外動漫時,當有關部門封殺TV game終端時,這些行業都出現了若干年的荒涼。今日服裝行業之荒涼,只是重復而已。但我國政策部門,似乎注意到了這點,我慢慢也能看到日本漫畫了,xbox也在國內上市了,這些政策雖然來的有些晚,但至少還不遲。
我國服裝如同韓國汽車早期是以oem起家的,但現在韓國汽車在國際已有屬于自己的地位和空間,但我國服裝在國際市場上依然籍籍無名,國外設計師總有借鑒我國概念,但我國卻少有國際服裝設計師,更別說被國際認可的國內服裝品牌。這其中區別,我認為和國際業內交流溝通關系很大,我國也可以復制韓國的經驗,以境外電商作為與國際同行交流溝通的重要渠道,把國外優秀小眾個性化品牌引入國內,先以學習的姿態來看國外同行的設計理念、陳列技巧、銷售經驗等,然后我們慢慢的進行學習,看看我們是否能操作一些這樣的品牌進入我們國內自己的賣場,為國內賣場豐富品牌的同時也做一些真正的國內品牌。另一方面,我們與國外人才間的交流,是否能引進一些有能力的國外同行來我們的服裝公司,讓我們服裝品牌有一些成為真正的國際品牌。最后,通過渠道的暢通,讓國內消費者能夠更加放心的享受到國際化貿易的好處,喝到放心奶粉,吃到放心食品,穿上真玩意兒。也通過國內選商,讓國內消費者認識一個真正的國內品牌,我們這里不光有資源消耗品,不光有貼牌A貨,不光有添加劑。我們這里還有很多踏實的工人做著很踏實的產品,我們讓世界看到一個真正的國內品牌產品。
我希望,今后提到中國不止會想到空調的格力、電腦的聯想、電信的華為和中興,還能想到我們國內還有很多積極奮斗在第一線的零售業的伙伴們,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加上這次天賜良機,能夠讓世界認識一個真正的中國,讓世界認可中國的品牌,我希望!
- 該帖于 2015-9-28 10:23: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