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改革幾天之間占據各媒體版面,甚至中央9天4提,“供給側改革”到底是什么?,將對未來的零售格局產生什么樣的變化呢?
供給側改革全稱是供給側的經濟結構性改革。以前中國走的是需求側改革,也就是傳統的三駕馬車,即投資、消費、出口。現階段國內消費的突出性矛盾就是局部供給過剩與需求不匹配之間的矛盾。外在表現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商家邊出售性價比差的商品,一邊抱怨消費者用腳投票,數萬億海外購去了。
供給側管理強調通過提高生產能力來促進經濟增長,即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對于過剩的產能則通過價格、產能整合、淘汰等方式來清理。
或者簡單說,以前走的路線是要“量”,未來走的路線是要“質”。著力改革中國“未富先貴”的局面。
上世紀80年代美國里根政府開始主導供給側改革與現階段中國情況類似。70年代后期美國擴張性貨幣政策惡果開始顯現:1美元僅相當于0.36美元的價值,房地產形成泡沫,稅收居高不下,企業生產進入萎縮。里根政府采用供給學派來刺激生產投資,帶動消費。
此舉導致后來美國產業產生重大變遷。
1、政府投資占GDP逐步下滑,私營部門成為GDP主要貢獻者,也就是所謂的國退民進。
2、工業持續萎縮,服務業迎來高速發展。
美國的供給側改革使得5大行業迎來快速發展,即公用事業、金融、教育與醫療、信息通訊、零售業。其中的代表性企業如IBM、沃爾瑪等
在零售業,沃爾瑪依靠并購和管理保持了十多年的高速增長,由區域型企業逐步走向國際舞臺。零售行業的不斷摸索及創新也使得第一家山姆會員店等模式都來自于那個時代。
在這個零售業處于內困外焦的現狀,很多人都看不清楚零售業未來局面,中國的零售行業在供給側改革浪潮中是否也能迎來像美國那個時代零售業的突然爆發。
美國當時的零售業局面屬于諸侯爭霸之勢,雖然有號稱全國性的龍頭企業,也只在部分區域占據優勢,跨區域運作仍然受到供應鏈牽掣。供應鏈環節主要由制造商掌控,零售商普遍還是走代銷及向經銷過渡為主模式。代銷模式商品的所有權未發生轉移,商品可退換貨,庫存壓力轉嫁給供應商。零售商被動為制造商銷售產品,零售商在供應鏈環節中處于被動地位,整個供應鏈成本高企、效益低下。經銷模式主要按買進庫存結算,退貨有價差。經銷模式開始讓零售商有了庫存管理、品類管理以及供應鏈管理等概念。而這些跟現在國內零售業所處的環境基本相似。
供給側改革的重點就是改變零售商在鏈環節被動地位,并逐步成為供應鏈的主導者。
我們可以看到現在供應鏈各環節跟零售商關聯度都不大。產品研發由制造商把控。采購生產由制造商主導,零售商只是對已開發商品進行采購。物流配送由批發商跟制造商主導。商品營銷溝通由制造商完成。商品陳列按照制造商品牌、品類陳列。管理由零售商為主,制造商給予促銷員、設備等支持。零售商只在現場管理有一定的主導權,在其余環節全部淪陷。很多零售商在喊轉型找出路,基本也都只在自己門店這個環節尋求突破。但在整個供應鏈環節當中你就是弱勢,只有一個環節還馬馬虎虎,能有什么突破?
零售商要成為未來的主導者一定要參與到其余5個環節當中,或者說把制造商直接OEM化。零售商參與產品的研發設計,并直接下訂單給制造商,制造商根據商業訂單安排生產,再通過自建或者第三方物流進行配送,然后進入賣場按消費者為導向的方式進行陳列。
使得整個供應鏈環節是按消費者需求來設計的,而不是現在的制造商需求進行銷售。零售商通過不斷滿足消費者在功能、心理、價格上的需求,來建立與消費者長期穩定的關系、
批發商環節未來逐步被取代,僅有小部分有競爭力的可以生存。
現在也可以看到永輝等企業與CJ等中間商進行合作,這種合作只是作為一種過渡。零售商在進入新的環節里,會發現已有的供應鏈無法有效支持,最明顯的就是剛開業沒多久的物美尚佳供應商之爭。零售商暫時需要中間商來幫它完成前期的布局,這種合作意味著價格還要給中間商一腿和供應鏈效益相當低下。當零售商適應節奏后,未來的模式應該是零售商直接進行產地直采,以爭取讓消費者獲得更加新鮮和低價的優質商品。
零售商也將完成區域直采——全國性采購——全球采購中心設立三大步伐。當做到全球采購中心設立時,零售商完整的供應鏈體系已經具備走出國門瘋狂開店的節奏。那時候的場景可能就是永輝華潤等設立美國分公司、歐洲分公司或者印度分公司了。
要想取得供應鏈上的突破,零售商還需從技術(管理技術和硬件技術等)、品牌形象、員工滿意度、消費者滿意度等方面進行全方位改革。現有一些零售商在做供應鏈改革環節往往只偏重采購環節,也將為后期的失敗埋下伏筆。
供給側改革將讓零售商更加注重消費者權益,零售商將致力于持續提高商品品質來滿足消費者需求。能夠不斷滿足消費者需求的企業也將在這輪改革中受益,并打開國際化擴張的道路。
- 該帖于 2015/11/30 10:29: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