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沒有電商和網絡經濟之前,實體零售的營銷一直是個令人糾結的問題,在傳統零售行業中,是很難有所突破的環節。門店運營也往往因為營銷創新的缺失而少了一抹亮色。
可以這樣說,即便是沒有電商,零售商超的營銷也乏善可陳,因為長期以來,大部分零售實體的促銷活動在重復一條改頭換面、重復抄襲、就事論事的老路子。直到今天,對于很多企業和門店來說,別說創新,大家甚至連門店經營的基礎第一步都沒有走好。如果要綜合評價一座商超的營銷效果,大部分門店在企業形象和門店銷售這兩項上面的表現很難打上高分。
那么商超大量的企劃營銷費用都白扔了?是什么原因導致這些問題出現?
急功近利,投機心態,短期行為是門店促銷的“原罪”。
一、門店營銷缺乏整體規劃,門店不作為現象泛濫。
大多門店,對門店經營的核心工作和關鍵環節缺乏清晰、正確的認知,對門店營銷、企業營銷缺乏戰略規劃,管理經營工作充滿隨意性和變數。
很多零售企業,要么是根本就沒有中長期營銷規劃這么一個戰略考量,當然也不會有年度或者戰略發展期營銷規劃方案,要么是營銷規劃做了,但只是流于案頭,煞有介事討論一番,然后束之高閣,沒有實施的預算投入,也沒有實施的行動計劃,這表現在公司財務年度規劃的隨意性和不規范現狀,也體現了很多企業的不規范運營現狀。有的也囿于企業決策人投機心態,即便有投資計劃,但低劣的經營理念令其總愛朝令夕改。在這方面有幾種現象:
1、隨意刪減費用計劃,無視企劃營銷部門的存在。包括執行中的方案,都有可能遭遇決策者干預、變動,導致流產;
2、沒有主動整合營銷的擔當,妄自向品牌、供應商、合作商戶轉嫁費用負擔。不僅轉嫁費用,有的商超甚至總想借營銷活動賺合作伙伴一筆;
3、名曰“見招拆招”,實際是臨陣一槍的競爭應付手腕。很多商超,平時連一分錢的促銷推廣投入都覺得是割肉放血,但一遇同行開店、同行做大型活動,就打了雞血般坐不住了,人家弄啥他也弄啥,鸚鵡學舌、沒有計劃、沒有新意、沒有創意,當然談不上效果;
4、撒胡椒面似的應付促銷。有的企業,只是節慶日應付一下。做促銷怕花錢、做特價促銷怕降低毛利率,不做又害怕顧客流失,所以只在節慶日跟在其它企業屁股后應付一下,雨過地皮干,這不啻是自欺欺人。
二、只會打原始的價格戰,為門店挖了一個“修昔底德陷阱”。
大部分零售企業,只會打價格戰,甚至還自以為是的喊出“低價才是硬道理”,換個思路就走不出去。時間一久,消費者漸生促銷疲勞,要么專揀你的特價驚爆價商品下手,其它正常價格銷售的商品一個也不動,要么對你的促銷表現麻木,不為所動,因為他們知道到哪兒都一樣,大家都在做同樣一道最簡單的答題。很快,商超為自己培養了一只龐大的老年“特價殺手”軍團,卻恰恰撼動不了目標顧客群體。這對消費者來說,是商超無意識的培育了他們的“營銷疲勞癥”,對于商超自身來說,陷入“修昔底德陷阱”,把正常的集客促銷變成一條道走到底的價格殺戮,致使原本健康的市場競爭變成你死我活的“血腥對戰”。
這種做法對門店銷售推廣非但幫助不大,甚至往往壓低了階段毛利率,使你門店持續的營銷設計陷入迷茫。尤其在別人店慶、開業的檔口,除了祭出價格之劍,其它都束手無策。
門店促銷推廣,應該是綜合的、整體的經營戰略的一部分,是系統的營銷規劃,不僅包含有價格策略,關鍵是要通過業態規劃與控制、基礎商品配置、促銷商品組合、商品陳列、品質營造、殿堂形象、服務流程和服務水平提升、企業文化創建、媒體推廣策略綜合完成的,并不是簡單的價格戰就能一蹴而就。單一的價格戰,時間一久,無疑于飲鴆止渴。
互聯網時代到來,傳統零售的價格優勢瞬間丟失,因為供應渠道問題,網絡零售通過價格武器占據了絕對優勢,鳩占鵲巢,在這樣的情況下,體驗經濟、場景營銷應運而生,特別是實體零售業,占據線下線上場景營銷的優勢都不是太大難題,所以零售企業在保留價格切割的同時,也應該關注線下場景營銷的未來。
三、不能適應新媒體時代的粉絲經濟特征,對平臺的傳播、社交、促銷特征把握不到位,既浪費了互聯網資源,又使消費者產生厭惡。
面對豪華的APP、微信平臺,很多企業和門店只會搞一些“投票”、求贊等無關痛癢的“公關活動”,非但沒有產生“粘性”,反而令消費者不勝其煩。
平臺經濟、粉絲經濟是餐飲業、零售業、其它服務業最可倚重的營銷武器,APP、微信平臺這些工具,無疑是可以通往消費者內心的管道,但是大量企業都把它當作了“玩具”,曲解或者簡單化了移動互聯網的社群、社交功能與內涵。媒體、自媒體、微信、微博等社交類媒介的有效運用,會促成社群化營銷模式在零售業的巨大潛力,合理的把商品、門店、消費者緊密的捆綁在一起展開互動,定期在線上線下搞一些活動,會收到很好的效果。但是當前,很多企業和門店只是邯鄲學步搞一些類似少兒才藝、選秀之類的線上話題,發起一些“投票”、求贊等無關痛癢的無聊的“公關活動”,或者生硬的商品促銷展示等等,傳播的信息既簡單,受眾面又窄,而且由于那些參與的“利益人”在朋友圈里到處請人投票、找人點贊成為常態,使朋友圈的其它人備受其擾,導致大家深惡痛絕,把矛頭轉向最早的發起者,最終結果是商場花錢買惡心、買顧客的拋棄。
那么零售業門店自媒體營銷要注意些什么問題呢?
1、清晰定義企業或者門店的經營理念和價值主張,培育粉絲,吸引粉絲;
2、將企業及其門店打造成粉絲們的溫馨家園和精神部落;
3、設計充滿激情、怡情怡性、雅俗共賞的公關活動方案和互動促銷方案,激發粉絲的激情和參與感;
4、你只要把握一個自己的訴求就行,把興趣交給眾人去尋找,而不是強迫他們參與一些無聊的設計、蛋疼的投票、虛偽的點贊;
5、差異化、多樣化的新商業模式不是幾個點子、幾場活動就能解決問題的,要對企業的營銷、經營來一場組織重建和價值重構,使它適應這個時代,在這個時代發揮出應有的效力;
6、不論是在線下還是線上,體驗模式注重的是用戶的參與、體驗和感受。區別于傳統商業,互聯網思維下的體驗商業模式更注重用戶的參與、體驗和感受,尤其強調企業與顧客之間的互動,而且這種互動要么有經濟價值、要么有娛樂價值,不是耐住性子聽你們進行一些無聊的安排、說教。
四、一做促銷,就拉供應商陪綁,結果先死的一定是你
很多零售企業或者門店,無論是超市、百貨還是購物中心,總是視供應商、品牌商、商戶為“外人”,為對手,其思維一開始就把自己擺上一條絕路的起點,——因為在零供合作時代,這樣你只能是孤軍奮戰,死的幾率很大!
做得了百分之百的自采自營,你做不了幾個自有品牌,因為市場除了看實力,還要看品牌,品牌來源于全球,來源于產品行業的整個領域,消費者有權自由選擇品牌和制造商。所以零售商和品牌的關系至少是同船共渡、相濡以沫,再說狠一點,你甚至是要靠品牌、供應商吃飯。
但事實是,很多商超總把促銷費用、營銷成本巧立名目轉嫁攤派給供應商,這使得品牌、供應商開始逃避、拒絕參與那些終端平臺組織的促銷行為。
1、品牌在終端的各種產品展示被收取場地費;
2、使用店頭、墻面、空間、戶外做廣告被收取廣告資源使用費;
3、每到節慶被收取節慶促銷費;
4、被商超收取所謂“代扣稅金”;
5、商超迫使服裝、百貨商戶頻繁開展滿百送百、滿多少返多少之類的“大促”活動,結算時所有成本費用全部從商戶貨款中扣除。更有甚者,很多商超還人為額外虛構費用,從商戶身上再榨取一頭,可謂喪心病狂。由于這些短期行為,令商戶公開排斥、拒絕參與促銷活動,于是大部分商場會一刀切采取強迫措施,同時強加商戶和品牌一些“保底扣點”、“順加倒扣”手段,迫使商戶為完成銷售指標、擺脫懲罰性條款選擇順從。那么商戶就會采取就地漲價、先漲后落的手段來欺騙商場、欺騙顧客,造成惡劣影響。
而這一切都是商超自己造成的。那么如何化解這個矛盾?
首先要樹立雙贏共贏的意識,正確對待品牌商、入駐商戶們,確立正確、健康的合作關系;
其次,要認識到“滿就返”等諸如此類的促銷手段實質上也是變相價格戰的一種,對于商超來說,同樣是柄雙刃劍,企業或者門店只有強化整合營銷的意識和能力,才能獲得長效營銷效果;
第三,構建完善科學的營銷機制,在營銷組織和營銷戰略方面要注重長效機制和時代特色,著重培育營銷資源的形成,而不是殺雞取卵式的掠奪;
第四,鼓勵、支持品牌、商戶自發自主營銷,商超提供資源、平臺支持和積極協助,并負責整合營銷資源。聯合活動的執行要做到費用投入由零供雙方自愿、公平、合理、透明的支出與分擔;
第五、改變合作模式,強化自營比重,從根本上解決商超掌控促銷資源的桎梏。由于電商崛起,兩端相接的供應鏈模式正在顛覆實體零售傳統的供應鏈模式。在供應商層面,他們更愿意選擇那些可以快速結算或者直接現金支付采購的企業,新型結算帶給零售商的是商品價格的優勢。對于零售商來說,更多的現金采購增加了自主選擇的空間和機會,除了價格優勢,還有其它來自供應商的資源支持,這也等同于零售商逐步走向自營模式。目前超市這種模式開始流行,百貨也正在嘗試,如果整個百貨零售行業自營之風盛行,那么商超促銷的矛盾和制約就自然消弭,同時,商超也能夠給消費者提供物美價廉的商品。
第六、關注消費者而不是關注企業,關注商品而不是關注費用。企業要緊緊把握市場、掌握消費者消費需求和消費走向;始終把與市場吻合、能對消費者產生粘性的商品配置、品牌組合、業態組合等商品管理和商品營運工作放在首位,而不是讓諾大一個招商部緊緊盯住商戶的幾個費用不放,最終讓品牌放棄、讓商戶寒心,那樣,你的死期就近了。
張一夫 2016-1-23
- 該帖于 2016/1/24 15:47: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