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零售新聞讓人鬧心,數據處處讓人胃痛:
· 百盛、聯華超市發布盈利預警……
· 因經營戰略調整,青島永旺延吉路店2月29日停業NOVO百貨撤離重慶市場,買手制在中國市場遇尷尬……
· 2015零售業績快報顯示上市公司近七成凈利下滑;春節黃金周全國百家重點大型零售企業銷售下降6.6%
· 永輝管理如此武斷?罰員工抄100遍公司誓言后開除、華潤CEO洪杰下課、全球最大零售商沃爾瑪(Walmart)創下至少1980年以來的首個年度銷售下跌,并預警稱銷售前景暗淡。
……
馬云說,壞消息是經濟形式很不好,而且可能持久的不好,好消息是大家都不好!猴賽雷!用波士頓矩陣分析,實體零售業活脫脫成了一只“瘦狗”,十七大職業中,被看好度倒數第一,真是虐心!
但日子還要繼續過下去,跌不可怕,撐好了,別死掉就行!要死,早點賣掉價值更高!別人的好與壞引起的啟發,最重要是企業自身的“維穩”!節后迎來淡季,企業也一定會找些事做。困難的時候,頹廢最易感染,企業需要強音!總結必不可少,規劃更不可少!企業更需要從遠處剖析自己、花錢進行內涵提升、去外面看看世界、多聽聽顧客的聲音。過去我們做做樣子,今天更要做的出本質!
假如形勢好了,我們會更好嗎?顧客會回到哪里去呢?他們會喜歡什么舍棄什么?我是否會更加專業?
——回答這些問題,還是需要企業的知客工作,并為適應未來做配套!
· 評估業務價值鏈
春節的銷售分析,除了品類業績,零售最需要對F—C之間的層級進行系統的評估。這是未來零售業唯一的增量空間,向后挖掘、向前整合,在中國生產過剩、商品去庫存的大勢之下,企業應該有更多的選擇。
企業不應該僅在過去的供應商圈內翻牌,自采也該嘗試新途徑,源頭基地不僅僅只做個經濟人或搬運工,該像褚橙一樣做品牌化和質量升級,設計師及互聯網品牌也該有挖掘的空間!
評估價值鏈總成本,最重要的是發現企業供應鏈面對消費端,有哪些會有更大的溢利空間,與行業比、與標桿比,企業有哪些差距?為什么并如何超越差距?解決一環,受益一環,我們的銷售不一定會漲,但溢利空間將因為挖潛而增加!
· 控制非標準流程,讓管理更輕松
所有依靠人的環節,都有標準化、工具化和技術化的空間。未來的個性化是建立在標準化基礎上的分群。與大數據分析中結構性數據、半結構性數據和非結構性數據對應的,一定是業務的匹配!
控制非標準化流程,即是管理提升,更是效益提升!
· 市場調研,消費研究
不要因為習慣了對手就疏忽了市場調研,也不該因為大家都不好而一鍵復制,泛泛而論的市場分析應該用清晰的數據來表達,零售面對的多是有限市場,市場份額企業需要拼知,為什么及潛在的未來更值得研究!
低維的空間貼身肉搏需要競爭理念,干死對手需要精準評估,這有助于你決策用多少資源將可見的對手干掉!亦或幫助你決策我去開拓或放棄哪個領域市場,亦或和誰走商業聯盟!現在和未來,只有市場能給你路徑!
市場未來會整合,終守者需要研究無形的對手,你不做互聯網業務沒關系,但至少要知道互聯網形成的磁力,那,要你研究顧客!
馬上3.15了,消費者調研是否可以有新的方式?行動之前,先把去年3.15調研的結論翻出來看看,多少解決了,多少沒解決!如果你只是覺得3.15了,我們該有個腔調,不如算了!新聞3.15是一天,零售的3.15應該是每時每刻!
在應對消費者的問題上,低層次的是客奴,迎合消費;再好一點是設計師,啟蒙和引導消費;最牛的是創造家,我說了算,顧客還能說好,主導消費!消費者可能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但一定知道自己不要什么!消費者研究方面,要先解決不要什么的問題,再解決讓顧客好評的問題,能雙解更好!
對于商圈周期性的調研、對于企業經營門類周期性的定位,這些可能涉及到對大客群的分析,如果企業自己已經沒有感覺了,請一些大數據專業公司做做,也不失為一種選擇!
· 培育新亮點
科特勒說營銷有三個階段,一是量的消費階段,像大賣場初期;二是質的階段,恰如現在,中國零售在大的工業生態下還要漫長的積累,質優價實是正道,質優價廉不符合商業邏輯,質優價高同樣不是商業本質;三是切合消費者與自己關切程度的個性化階段,這一階段會有很多個性品牌,會有很多興起的亮點!這是商業發展的規律,在最高狀態下,三種特征會并存并各自進化,只是每個階段都會有一種主流存在!
春節期間,我們能眼見娛樂、旅游、影院和餐飲市場的火爆,我曾經也認為互聯網思維如場景、體驗與實體經營沒什么半毛錢關系。但我有深刻的感受到生活方式的變化確實孕育著新亮點!萬眾創業不管是否是財富煙花效應,但思維創造確實令人驚嘆,刺激頭腦,擴大想象,批判的理解,很多新意確實該植入實體的日常營運中,別再“看不起、看不懂、跟不上”了!
所為學習,應該是看很多,更是理解多、消化的多、實踐的多!“不要讓管理書成為消費品”,井上達彥在《模仿的技術》中說,正向、反向、工序、思維有很多創造亮點的方法。
有些低俗成為新聞,老百姓本身需要的其實不是低俗,而只想不同而已!舍棄一點過分逐利的思維,讓渡一些免費公共空間、增加一些吸引顧客周期而來的內容、在持續娛樂上多做文章,該有作為!
亮點,很多時候是一種思維,會形成良性加速環,亮點會孵化新的亮點,如胖東來、樂城、金好來、香江百貨、城市超市……
· 探索新的業態內容方向
日本經歷過老齡化、經濟低迷和增長乏力的很長階段,了解日企的零售心路,我們會發現一是匠心,二是創新。GSM崩潰后,很多企業是“便利店+專業店+社區購物中心+超級購物中心”四大方向。未來,從現實的物業可得性上,專業門類、專業服務應該有更大的市場空間。像萬達與蘇寧未來傾向的風投、體育、娛樂、金融等領域,在自身的業務平臺生態圈里發展,尋求相關專業領域、獨特貨源、相對高利潤、適應未來品質需求的內容,都可以是選擇的方向!
新的業態,很大程度是決定著超市要掌控自有商品,百貨掌控自有品牌,購物中心掌控自有業態,自造、合資、控股方式多樣,我預測,不管線上還是線下,企業對價值鏈的自控會越來越重要!
至于電商,劉強東說:如果不擅長,傳統企業忘掉電商夢吧!夢,其實不應該以擅長來說,而是顧客生活方式需不需要,效率是否可行,我一直認為,購物中心和百貨更需要電商,電商更需要限定本地化,配送需要控制于有限商圈,而在這之前,企業最需要解決電子化、數據化和工具化的問題,然后再談夢想!
· 商業改造
提升店鋪顏值,變更客顯內容,商業改造該適應主流消費需求,相向而行!雖然今天單純的環境改造很難立竿見影,但高富帥,白富美,誰不喜歡呢?
通過試驗的方式,以后工業化的風格融入新的時代內容,很多企業在這么做!
· 訓練員工用新的方式對待顧客
去過一些賣場,熱情的有,冷淡的更多,硬生生的講“歡迎光臨”、簡單的拒絕顧客請求、原始的答復顧客網絡比價、比顧客知道的知識還少、無法進行專業操作、無法從容應對顧客網絡曝光等新情況很多,零售面臨知識化、個性化和高敏感的顧客,員工需要更多的訓練!
林尚玉那篇關于企劃人提案力的文章讓人很感動,他說“別忘了生活本來的樣子”“企劃人要熱愛生活,多嘗試”,其實零售的員工培訓也有同樣的問題。現在做員工培訓的那幫人,有多少是從當下時代里淫浸出來的?經驗知識化夠多,但時代性、生活性很蒼白!“大叔,你不是我的菜”!
所以訓練員工,一要立足現場,開大課、泛泛而談的培訓,然并卵;二更要聽員工怎么說,他們面臨了多少新情況,怎么解決?高管理者的提案力會強一些,但可能沒法與雅創客、原著粉們溝通,不知道DOTA、不知道雷霆是誰,今天,企業更需要讓一些扎根現場的靈智年輕人,能像馬佳佳們一樣,去參透一些年輕行為!那是未來!
未來靠年輕的生活方式,時代的東西,你不沉浸其中,一定會落后!破壞創新,最大的涅槃其實是跟上年輕!
上述幾個方面,很難說哪個更重要,哪些關乎現在,哪些關乎未來,各人有各人的評判。零售業事實上步入了一個知易行難的階段,巨人之后再無王者,紛擾十年,需再等風來!寒冬之中,務實的做一些事,自強熱身吧!
2016-02-23 09:51被設為精華,積分加20,金幣加4- 該帖于 2016/2/22 13:43: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