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朋友圈被“阿里GMV過3萬億”的消息刷屏。據說當天阿里邀請了數百家媒體共同見證這一“歷史時刻”,很多媒體事后的報道中都有“13年時間超越54歲沃爾瑪”這樣的表述。
阿里如此高調地大操大辦不難理解,第一,阿里股價長期在低位徘徊,急需利好消息提振股價;第二,央視315晚會剛剛曝光了淘寶刷單的丑聞,阿里雖然照例是叫曲,但總不免有些灰頭土臉,也需要有個正面的東西鼓舞激勵一下人心士氣。顯然,“GMV過3萬億”是個不錯的噱頭。
據說沃爾瑪拒絕對“阿里超越沃爾瑪”作出回應,各類報道下面的評論更多的是近似于“然并卵”。邁上3萬億臺階、據說超過80%國家的GDP的阿里,為什么不能讓國人為之驕傲?老笑覺得或有以下三點原因:
首先,阿里短期內難以全面超越沃爾瑪。
根據公開報道,阿里2016財年的交易總額突破3萬億元人民幣,約合4630億美元,而同期沃爾瑪總銷售為4821億美元,高出阿里191億美元;阿里期內營收為146.9億美元,沃爾瑪凈銷售額是4786億美元,雙方有數十倍的差距。
當然,鑒于雙方的增速,阿里GMV超越沃爾瑪總銷售是遲早的事,但僅憑交易額一項指標定高下難以令人信服,在營收、凈利等關鍵指標上,阿里無疑與沃爾瑪還有巨大差距。
其次,阿里的GMV水分太重。
有消息說,電商交易額虛夸二三倍很正常,虛報十倍的也不在少數。阿里雖未必如此不堪,但“無電商不刷單”的現狀無疑會讓人對阿里的GMV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刨開刷單、退貨等泡沫,阿里的3萬億有多少是真賣實銷?
電商的GMV與天朝的GDP好有一比,地方之和歷來大于中央統計,領導意圖深刻影響各地GDP增速,所以GDP及增速看看就好,當不得真,要比就比財政收入,對電商平臺來說,就比營收、凈利,但抽絲剝繭之后,阿里與沃爾瑪顯然不在一個量級。
最后,阿里有勝之不武之嫌。
假貨、刷單、低價傾銷是阿里難以擺脫的質疑,這些灰色甚至是黑色的東西對阿里股價有較大影響。盡管將原因全部歸結于阿里有失公平,但無論是假貨、刷單還是低價傾銷等等,都與阿里的商業模式設計、游戲規則有關,由阿里概括承受符合人們的共識。阿里津津樂道的“數千萬就業”事實上也經不起推敲,鑒于淘寶、天貓狹窄的盈利面,又有多少賣家真正能以淘寶店為業為生?龐大的刷單產業鏈倒是養活了不少人。
“淘寶不死中國不富”的指責可能太過偏激,但阿里的假貨、刷單、低價傾銷對零售市場的影響卻如同霧霾籠罩,是我國零售市場誠信建設的嚴重倒退,其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應亦非虛構。盡管沃爾瑪也有食品安全、假貨等問題,但總體上比阿里要低得多。阿里的成長進步總是與這些遭人詬病的東西如影隨形,即使超越沃爾瑪,也難免有勝之不武之嫌。
總之,即使阿里的GMV超越沃爾瑪,它贏得也絕非那么光明正大、令人信服。新經濟超越傳統零售或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但顯然,一個干干凈凈的阿里才更值得期待,也才足以令國人驕傲。
[email protected] 該帖于 2016/3/22 13:26: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