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2015年阿里讓農村電商著實火熱起來;雖然,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繼續大力扶持農村電商的發展。然而,農村電商的爆發式增長已經走到盡頭,筆者大膽預言:2016年將是繼2015年O2O集體死亡之后的農村電商“集體死亡”的電商悲情之年!
根據筆者所生活的周遭環境與各大媒體報道,其實我們很自然就能發現,很多曾經在某省、市、縣及鄉鎮遍地開花的農村電商,目前早已閉店走人,空留下待轉租的店鋪與凋零破落的招牌。并且,這樣的關店形式還將繼續嚴峻。
何以會出現這樣的場面?筆者以為至少有如下一些原因:
首先,這股農村電商熱是一個假象,真實的情況是空殼公司為了騙取政府補貼。
說到底,這是體制與機制的使然,當政府提出“互聯網+”的發展戰略后,尤其是發出加快農村電商發展步伐的號召后,政府的巨額補貼就隨之而來,如何消化這塊巨大的蛋糕,是地方政府以及投機分子的心病。為此,一夜之間,一些過去從不知名的電商平臺突然出現在世人面前,而且是作為地方重點項目落戶,大肆在各大鄉村鋪點設網。沒有人去認真分析這些平臺的模式,也沒有人調研其成交額,只有更多的關注地方政府的政績報告。而這些所謂平臺只是騙取補貼而已,就連劉強東也直言不諱地提到:“現在很多電商都打著農村電商騙地方的補貼,這你們也可以問,很多電商平臺跟地方省簽了很多合同,找了省長、縣長簽字,要到了扶持資金。”
那么當政績被完成,資金也到手后,無論是政府還是所謂電商平臺,雙方可謂是雙贏。然而,這些既沒有品牌知名度,又沒有會員支撐的平臺勢必無法真正存活與發展,所以,閉店走人,自然就是一幅“故人已乘黃鶴去,白云千載空悠悠”的景象了。
其次,電商競爭最終趨勢是寡頭競爭,而且這個競爭還打破了區域限制,微小平臺沒有生存空間。
電商在過去7年發展速度讓人十分震撼,因此才有了目前政府的農村電商發展思維。然而,既然是一種消費模式,那么基本原理是不變的,即實體需要客流支撐才能保證成交額與利潤,電商也應當是如此,只是電商的叫“流量“而已。雖然電商是面對全國消費者,表面上打破了地域的限制,理應獲得更多用戶流量,然而,由于受到知名度、支付限制、會員、搜索引流等等因素的限制,實際上能擁有流量的只有淘寶、天貓、蘇寧、京東等等寡頭,而且電商目前本身已經有明顯的品牌梯隊,流量競爭應該說十分激烈,目前再以一個新的平臺切入,如果沒有特別創新和特色,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是極其微弱的。
然而,目前我們看到很多落戶在農村的電商平臺,往往是不具備強有力的營銷能力,諸如浙江本土上“趕街網”、“愛淘寶”,既缺乏知名度,產品又缺乏吸引力和價格優勢,如何與阿里、蘇寧等寡頭競爭?何況當先就連這些寡頭都在相互聯合,互聯網上的消費流量已經悉數被其囊括。所以,即使是當初確實希望趕著農村電商發展東風想成就一番事業的小微平臺,在農村也沒有生存的空間!
另外還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農村都適合發展電商事業,然而在政策的推動下,強行出生的電商平臺勢必夭折!
第三,地方政府的政策或將再次調整,繼而改變農村電商的格局。
之所以會出現電商騙取補貼的現象,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地方政府對于如何發展電商尚需啟蒙,而且對于國家政策的解讀尚不明了,粗放的以為引入平臺,完成指標即可。然而隨著諸多問題暴露,中央政府的持續推進,農村電商的發展即或將被后續調研、問責。地方政府為了保證完成質量,或許會走向另一個極端,就是基本選擇京東、蘇寧、淘寶等電商寡頭,以期確保政治生命的穩妥。而中央政府或將意識到農村電商發展存在的問題,對如何發展農村電商勢必做出調整。如3月28日,商務部就發出《關于開展第一批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績效評價工作的通知》,要求對前期農村電商的發展情況進行測評,這就是對農村電商進行摸底調整的信號。但無論怎么調整,最終受益的終將是寡頭,因為與政府的合作首要條件就是資質,能夠滿足的只有寡頭,那些曾經依靠各種關系虛假存在的電商平臺,將走到盡頭。
那么關于如何發展農村電商?筆者認為最基本的思路就是政府減少對市場的干預!
政府應該厘清與市場的責任,電商發展至今,對于農村的下沉是必然趨勢,即使沒有政府的大力倡導,具有敏銳嗅覺的商人也會自覺的發掘,而且本著投資與收益的商業原則,會發展的更健康,競爭會更加充分,也許進程會慢一些,但發展會更穩健。政府只需要在發展的過程中完善基礎建設和規范秩序即可,比如道路建設,倉儲基地建設和制定服務標準等等。反之,政府過多的干預,既容易導致騙取補貼風險,還容易造成不正當競爭的出現。
所以,2016,于農村電商而言,是不平凡的一年,或將出現比O2O更甚的“死亡名單”,如若有機構能進行統計,筆者認為,這個數據將會十分令人震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