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現象級企業,阿里創造了一個電商渠道時代;名創優品開創了一個產品為王的先河。兩者都在質疑聲中成長起來,并不斷壯大,中間經歷了各種不屑、敵視以及轉化為恐懼與不安等。零售行業的因循守舊、盲目自大,總以為地球以自己為中心,直到洋槍洋炮進來后,才想著師夷長技以制夷,轟轟烈烈開展洋務運動。
零售業態主力為三種:超市、百貨、購物中心。前兩種業態都曾有過春天,在購物中心的發力后,超市和百貨逐步成為購物中心的附屬,甚至被去化。這三種業態也是各有特點,超市主攻目的性的生活必需品,主要重商品結構和品類布局,利用采購優勢來沖擊市場。超市行業主要把握住了剛需,所以其作用不會被輕易替代的,但也吃不開。
百貨主要通過引進核心商品品牌來給自己定調,通過部類布局與品牌結構調整,規劃好銷售動線來玩的。由于其主要功能放在銷售上,既不是客戶剛需,也沒有維護好客戶關系,往往出現有促有銷、不促不銷的尷尬境地。促銷造成的商品高吊牌價更成為詬病。所以在電商崛起后,百貨受到的沖擊最大。
購物中心的重點在體驗,主要考慮如何維護客戶關系,吸引人流。在規劃上更講究功能布局,實行多業態多業種滿足人們不同需求。客戶進入購物中心產生的是休閑性購買,而不像百貨目的性那么強,以選擇性購買為主。
購物中心的運營專業性過強,一般包含前期規劃、拿地、資本運作、物業建設、招商等等。某個環節脫節都可能導致購物中心最后運作失敗,因此國內成功的案例不多,甚至整個物業炸掉推倒重來的也不少。作為一個資金以及技術密集型業態,與超市等勞動密集型業態完全不同。國內曾經出現過很多百貨運營超市化、購物中心運營百貨化的案例,這主要由于管理團隊或資方不行,而不是購物中心不行。
社零總額快速增長時,很多問題都被掩蓋或混淆在一起。從今年開始社零總額增速可能進入個位數增長。假設還能以10%的增速來做,那么今年商品零售總的增量為2.68萬億,網購約吃掉1萬億,那么實體商品零售的增速僅為6-7%,如果去掉農村市場十幾個點的增速,城鎮市場的數據就更為難看了。也可以理解為今年不是實體復蘇的元年,而是更多實體將掉入虧損的深淵。
實體在掙扎的方向無非是網購那一萬億增量能否啃下一小塊,這也就是一些實體在發力電商想要虎口拔牙,在有限的增量下不能讓電商活得太逍遙了。另外,海外購有一萬多億的行情,這塊蛋糕更大,好看不好吃。去年開始的截留行情上演得如火如荼,小試牛刀似乎表現不錯,但仍然抵抗不了消費外流的浪潮。更為現實的是實體商品零售增速的那6、7個點,有一萬多億,進行存量互博,這是刀刀見血的。以永輝為代表的企業就是全部放棄那些亂七八糟的,集中精力貼身肉搏。每年幾十家店輪過去,市場份額都是從其它實體口中搶過來的。
如果你三方面都沒辦法有所突破的話,預示著今年基本虧損。整個市場的集中度會進一步提高。隨著資本對實體零售的重新關注,新一輪整合也將拉開序幕。一些零售巨頭形成區域優勢后,所掌握的渠道銷量會超過當地代理商,從而使廠商下定決心砍掉代理商,實現去中間環節。代理商現有的一些優勢在零售巨頭自建倉儲基地和物流業發展到今天,基本可以逐步替代,去中間環節使得零售巨頭價格優勢更加明顯,從而實現對其它零售商的壓制。以后也會出現像其它國家那樣,中小零售商被迫抱團取暖形成采購聯盟與零售巨頭對抗。
阿里深入農村是因為阿里銷量占社零的約10%,但農村市場占有率僅約占社零農村的1%,強大的落差使得阿里需要快速搶占農村市場補齊短板。在阿里體系,農產品銷售最大的城市是北京、上海等非農城市,也可以理解為農產品銷售層級過多。阿里深入農村就想去銷售層級,讓農民直接把商品搬到線上銷售。而消費最多的省份為廣東、江浙等沿海發達城市。去掉北京、上海兩大層級,讓中西部直接與沿海對接,縮短供應鏈條。為此,阿里給農村帶去了物流、金融、供應體系等。
渠道之爭不會持續太久,因為整個社零指數完全進入低速增速,以往靠網購拉動社零增長的模式也要終結。供給側改革也就拉開序幕。產品為王的時代不是我國產品一下子能夠跟老外對抗,其中間過程也將伴隨著模仿、吸收、創新的步伐。由于前期研發實力的不足,產品溢價率也不會太大,包括德國等發達國家也都是這么走過來的。名創優品的創新并不是說它一下子跟國際大牌比實現多大的創新,但跟國內企業比,它已經在前面了。在整合供應鏈條時,做得比同行更加有深度,商品也逐步替換為大牌的供應商(大牌供應商很多都在中國),實現華麗轉身。關鍵它知道中國的很多消費者需要什么,它能為消費者考慮,這是現有實體零售商沒有做到的。
名創優品為什么能代表新一輪的趨勢呢?零售連鎖玩的是什么?“連”玩的是復制,“鎖”玩的管理能力。如果你的企業現在做不到復制能力,甚至關店數量比開店多,那么可以肯定你暫時已經不具備“連”的能力了。管理能力則看門店效益,你的業績增速如何,能不能夠耀眼。我們可以看到名創優品的復制能力無可置疑,銷售額也是不斷增長,吸客能力夠強,相信這些現象不是在告訴我們它不行了。
葉國富的網紅化路線是很多國家都在玩的,也稱為明星經濟學。像美國的大學,有沒有明星教授是很多學生是否考慮報考的一個關鍵因素;律師的辯訴是否足夠的絢麗多彩,也是人們是否愿意把案子交給你的關鍵。國內的馬云一開始也是走網紅路線,怎天講一些在當時被認為不知所云的事,大放闕詞。劉強東也經常加入罵戰,到2012年才開始基本不更新微博,成功上岸了。國內的這種現象也可以簡單的理解為當時的他們沒有錢做廣告,通過自我營銷來增加媒體免費曝光度,推動企業前進。同時,我們的時代也開始討厭那些高高在上的人物,希望出現更加親民的企業,企業能夠多為消費者著想,拉近距離。葉國富講的道理簡單易懂且接地氣,到哪里都是笑聲跟掌聲。這背后的關鍵是他愿意把很多晦澀的道理自己慢慢吃透,然后用很大眾化、時代化的語言再表述出來。一次演講后,你知道他要做什么,目標是什么,當然你可能對于他的做法跟目標不認可,但是很清晰,至少收獲了笑聲。不像傳統企業家講話,道理自己懂,卻沒有考慮受眾的情況,出現自說自話的局面。一次演講后你不知道企業的方向、行為、目標等等,甚至沒留下多少記憶。以前的“專業”是專家認可叫專業,現在的“專業”是受眾的認可才叫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