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最容易做的就是人云亦云!一會擁抱電商,抱不動了就罵電商。
去年我撰文說過,電商沒那么可怕,電商所具有成本優勢一旦消失,同樣也會遇到實體面臨的瓶頸。也提醒大家電商陣亡率遠高于實體的實際情況。見《電商對于零售業的影響會有多大》
但是我也提到電商值得我們實體研究學習的東西,比如完全從顧客出發的思想,對于顧客痛點的研究和把握,快速反應的能力,不斷提升購買體驗的極致追求,勇于實踐和大膽試錯。
做企業最忌諱一股風,熱鬧的馬路沒有草,聰明的腦袋不長毛。評論家可以跟風,做企業切忌跟風。昨天有個委托方打電話,說我要做一個和誰誰一樣模式的商場,你能做不?我開個玩笑:北京天安門好,能搬到您那個城市不?他馬上明白了,這就是生意人的腦子。
每種商業模式生長起來,都有其主客觀原因。即使升級轉型,也不要脫離實際,見《應對電商超市該走自己的路》
不要輕易否定誰,想理解電商的運作和思維,不妨自己開個淘寶小店試試,勝過很多語言和教科書,紙上得來終覺淺。毛主席說,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自己親口嘗嘗。
最近連鎖超市關門的很多,納爾森近7年來輔導過的企業,迄今為止沒有一家關店的,說明能請咨詢公司的企業,必然在管理上、認識上、實踐上會高人一籌。做企業的路上,永遠保持獨立思考,追求和實踐,即便是模仿,也要有所創新和融合。
最近動筆寫第二本書,書名暫定《超市管理經營實踐》。主要是對于我自己和納爾森團隊多年來在超市經營管理方面的實踐、探索的成果的一個集中總結,應該屬于中高級管理人員的讀本吧。雖然有幾百篇論文打底,但是每篇都要根據現在情形重新修改,工作量大得很,這本書將率先在納爾森官網連載。
有很多實踐還是有現實乃至長遠價值的。比如現在很時髦的生鮮便利店,我們2010年就搞了,當時我給起了個名字叫生鮮加強型便利店;再比如關于數據分析、商品管理、生鮮經營這些經驗我覺得也不是會過時的,電商是不是也得懂這個啊,難道鮮度管理、損耗控制過時了嗎?
零售行業經歷過模式浮躁之后,可能還是靠管理致勝吧。畢竟管理水平高,模式錯了失敗的企業是少數;模式好,管理水平低失敗的企業才是大多數。有人說模式是戰略,那么超市本身不就是很好的戰略嗎?喜歡談論戰略而輕視戰術,這是一種流行病,得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