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收購汽車之家控制權這件事可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被寫入教科書案例也不為過,事態發展至今似乎讓本來將掌控汽車之家控股權的平安變得有些被動,而這種被動反而卻有可能是在幫平安一把。平安從澳電手中收購汽車之家股份這件事,已經不是單純的兩家公司爭奪控制權的問題,而是牽扯更多資本層面的投資收益問題,資本市場的訴求往往是促成交易的最大推力,這一點在中國互聯網公司并購案中發生過很多次了。
平安未曾正式表態汽車之家私有化計劃,但這是必然
首先我們需要先厘清這件事當中一直被混淆的關鍵問題,在澳電宣布將47.7%的股份以每股29.55美元的價格出售給中國平安時,平安官方并沒有正式表態要對汽車之家進行私有化。也就是說,平安只是從澳電手中買了汽車之家的控股權,至于其他的汽車之家股權該怎么處理,平安并沒有正式說明,但各路消息以及媒體的推測都默認為平安將對汽車之家進行私有化。
而當秦致宣布聯合博裕、高瓴和紅杉組建私有化財團時,很多人就誤以為平安與秦致領導的新財團存在私有化之爭,這種財團之間的明爭暗斗是廣大民眾喜聞樂見的“商戰”戲碼,所以有些媒體就有意無意的往二者之間的矛盾競爭上引導。可實際上平安并沒有發出私有化邀約,也沒有公布私有化計劃,一切都是媒體輿論一廂情愿的推測,恰巧再配合上汽車之家管理層的MBO舉動,好像此前平安就有立刻對汽車之家進行私有化的打算一樣。
當然,媒體的推斷也是有道理的,如果平安從澳電手中收購了汽車之家47.7%的股份之后,就必然要盡快對汽車之家進行私有化,因為這次真正從澳電手中買下汽車之家股份的不是平安集團,而是平安集團下面的平安信托,收購主體的不同性質差別是很大的。
如果是平安集團來牽頭收購的,那汽車之家就有可能不私有化,因為平安集團可以根據需要有多種處理汽車之家的辦法;但如果是平安信托出面收購的,那基本上已經是鐵定會對汽車之家進行私有化了,因為平安信托是信托產品,對投資回報是有要求的,而對于平安信托來講,以目前A股對互聯網公司的市盈率來看,將汽車之家私有化之后回A股是獲取高額財務回報的不二選擇。
鬧劇也會變喜劇,秦致的私有化邀約或幫了平安的忙
對于平安集團而言,秦致所領導的汽車之家私有化財團可能不是一場鬧劇,反而是帶來意外收獲的喜劇,這將加快汽車之家私有化的進程,而且汽車之家的管理層實則已經為平安鋪好了私有化的路。目前汽車之家的市值是33億美元,平安信托雖然能籌得出16億美金收購澳電手中的絕大多數股份,如果讓平安信托單獨再去籌集汽車之家私有化剩余部分的資金其實還是很難實現的。
秦致實則是為平安準備好了其他資本合作伙伴,而且博裕、高瓴和紅杉與平安都有一定的淵源或合作經歷,只要平安能與以秦致為首的汽車之家管理層達成發展共識,那博裕、高瓴和紅杉都不會排斥讓平安來作為汽車之家私有化的主導者。實際上,汽車之家管理層無形之中的在推動平安加快對其私有化的進程,這一點非常關鍵。我們不妨反過來看,如果平安遲遲不肯將汽車之家私有化會發生什么?
第一,平安入主汽車之家是利好消息,美國資本市場必然增加對汽車之家有更多的想象空間,市盈率肯定會被新概念抬升,這就將推高汽車之家的股價,也就會增加平安未來私有化汽車之家的成本。而秦致迅速的發布汽車之家私有化邀約會直接推動平安私有化計劃提速,如此一來或許反而可以幫平安節省一定的私有化成本。這么看的話,雖然汽車之家管理層的MBO舉動讓平安有點尷尬,但從投資回報的角度卻有不小的價值。
第二,如果汽車之家不盡快退市還有一種可能,就是由于汽車之家在新車電商、二手車和大數據以及未來的智能汽車市場的布局將很有可能會拖累汽車之家的財務表現。雖然目前汽車之家的財務狀況很良好,可如果一旦汽車之家的財報出現年度虧損,那將會影響其回歸A股的時間,因為A股上市有連續三年盈利的要求。一旦汽車之家私有化之前出現虧損,很有可能會錯過重回A股的最佳時期,那樣的話將是平安信托無法承受的結果。
平安與汽車之家都沒得選,也不必選,結果只有一個
如今,無論是平安集團還是汽車之家都已經沒有別的選擇了,其實也不用再要其他選擇,因為對于雙方來講對方都是還不錯的合作對象。在前一篇《汽車之家私有化懸念,其實答案早已很明顯》文章中分析了,夾在汽車之家與平安集團之間的并不是水火不容的敵對關系,只是因溝通不充分而造成的誤會,如果誤會解開了將很容易抱團在一起,而且如今平安官方在接受采訪時已經釋放了善意,稱“我們與管理層進行了溝通,對有利于汽車之家發展及全體股東利益的事情,我們都支持。”平安都主動示好了,汽車之家再一味的堅持不合作未免顯得有些矯情了。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平安集團與汽車之家很明顯可以各取所需。之前業界時常會有汽車之家私有化的傳聞,但始終只聞其聲不見其實,為什么?原因大家也都知道,汽車之家管理層的股份實在太少,要實現私有化需要動用大量的外部投資資源,這都需要很長的時間來協商。那為何平安宣布入主之后,汽車之家突然就宣布私有化了?原因正如《汽車之家私有化懸念,其實答案早已很明顯》一文中所言,汽車之家真的有沒有錢去完成私有化并不重要,其目的是以戰求和,而現在來看這個效果達到了。如果平安愿意從澳電手中接過汽車之家的股份,那其他投資機構非常愿意幫助回購剩余的流通股,因為有平安在的話,回歸A股將會事倍功半,大家都能賺一筆。
對于資本市場來講,將汽車之家運作回A股將會獲得豐厚的財務回報,而對于汽車之家管理層來說,在現階段通過私有化回A股后,可以獲取更好的融資渠道,才能有更充足的資金去滿足接下來幾年的戰略布局。因為如今在美國市場講中概股的故事很難打動人,但在A股的效果就大不一樣了。
對于平安集團而言,使用平安信托來收購汽車之家實則可以做到一舉兩得,不僅可以獲得財務回報,還可以為平安集團提供戰略服務。目前平安與汽車相關的業務主要包括車險、車貸兩部分,雖然車險業務市場占有率21%,排名行業第二,2015年保費收入有1309億,但車險虧損是普遍現象,像平安這種行業前三的企業承保利潤也只有13.2億,在平安集團整體利潤中幾乎不值一提。
相比之下,車貸的業務要更有前景。平安銀行2015年全年發放車貸596億,同比增長14%,占整體汽車金融市場約9%,與商業銀行整體54%的份額相比較,未來還有較大的增長空間,但是競爭也會格外激烈。在平安好房、平安好車項目相繼折戟之后,要撐起馬明哲在2016年明確提出的“成為國際領先的個人生活金融生活服務提供商”的企業愿景就需要需有一個成熟的公司來幫助其切入汽車金融領域,在這種情況下,收購汽車之家或可幫助平安在汽車金融業務上實現更快速的增長。
而此前汽車之家曾表示有意進入汽車金融市場,但目前汽車之家的金融服務基本為零,如果想快速增強自身的金融實力,引入平安這個強大的合作方是最快的捷徑。所以,無論對于平安集團,還是對于汽車之家,對方都是非常合作的聯手對象,二者未來的最終結果只有一個,那就是“在一起”。
之前未在汽車之家私有化財團中看到平安的身影,完全可以理解為父母之命婚姻下的小性子,真到汽車之家出了官方聲明進行私有化的那一天,平安赫然出現在買方團成員名單中也不用奇怪。也許這幾天的鬧劇反而讓雙方形成了默契,而在這個過程中雙方發現協同才會對彼此利益最大化。雖然平安被汽車之家鬧的有點被動,但只有結果或是好的話,那過程也就不用計較了。
- 該帖于 2016/4/22 14:48: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