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之前寫了一篇對“商業”的再認識,其實還有一個認識,就是在餐飲方面的,升級的外賣,需要品牌的陣營。
翻臺的生意 是計算到店流量與客單價的模式
杭幫菜向來以排隊著稱,如果外婆家、綠茶、白鹿、弄堂里不排個一小時以上的隊,根本不叫吃飯。超性價比的菜,依然依托高翻臺才能實現盈利,同時還要選址在購物中心,這些天然有聚客能力的商業場所。本身商場給了低租金、靠高翻臺才能換來流量和低毛利才能換來持續的經營。從這個視角來看,是對單店坪效的追求,到店消費部分,其實,餐飲老板們也可以考慮另外一個視角:外賣,你沒法來,我就送過去。
因為一組數據,也許你會看得上“外賣”。
外賣時間 不再是小店當家的時代 品牌更被信任
一些外賣平臺被曝光入駐企業不可靠的時候,你自然會選擇那些有品牌的送外賣的,對么?
一個外賣店,一天賣出300份的時候,客單價25左右,餐飲老板們怎么解讀?
現在有一個品牌,線下沒有門店,外賣月銷量已經達到23207,請看下圖,就是傳說的那個拿到上海第一張互聯網送餐的“盒馬”,日銷774人次。這是一線城市的一個案例。
截圖來自 淘寶-外賣 頻道
對了,這就是在上海“盒馬獲得全國首張網絡外賣訂餐證 2016年將開30家店”新聞的主角-盒馬
北京有個黃太吉,好多商業地產圈或者餐飲圈的人似乎都在說,它不靠譜,不好吃。2.0時代,他開始組建了外賣團隊,甚至還做了一批靚麗的工廠店,為那些有策劃品牌能力,而又不好選址或開店裝修,只做外賣餐飲的品牌代工、原料提供、加工,提供外賣運力,做了獨立的APP。
不得不說,赫暢是做生意的人,他審視了餐飲這個生意的本質:餐飲是個人效、坪效、時間效益的生意,如何發揮好其價值才是做餐飲生意的核心,做了門店,也要發揮其品牌的溢價權益,要做外賣。
外賣生意,對用戶來講,衛生,好吃打底,及時,這一系列的動作體現在有一個下單入口:黃太吉外賣app、有豐富的產品(黃太吉和他的副牌、其他的孵化品牌)和供應鏈、有統一形象的外賣運力,的確算是一個營銷、格局、視野和執行力都很不錯的創業人。有黃記煌、仔皇煲、一麻一辣、青年餐廳、東方餃子王、局氣、很久以前、有飯8家餐企已經與其合作。
專業做外賣市場,已經是一股力量。
老板們會想,我還要養一批人送外賣?其實,
運力市場已經成熟,甚至有了貼身服務
京東到家與達達合并,好像是互聯網的事,但是對于做餐飲外賣的生意的來說,他們更知道是什么樣的情景,達達,這個第三方眾包運力平臺,開始觸達更多商品和服務的配送,他們在除了那個自己被各大外賣平臺打壓的派樂趣之外,也需要一個名正言順的外賣平臺。當前百度外賣的百度騎士、美團外賣、餓了么的蜂鳥、達達、生活半徑、點我達這些城市里到處跑著的穿著黃色、紅色、藍色衣服掛著外賣箱等裝備的電動車,就是一個城市外賣成熟程度的象征。
你一定不知道這一隊的場景,他們就是在新白鹿外面的美團外賣團隊。新白鹿素來以性價比著稱的杭幫菜,他們的價位與外賣市場是匹配的,都是在15-20元之間,如果遇到團隊一起點,那么人均20來塊,吃的又好,又衛生,為何還要下樓呢?同樣,在互聯網巨頭進入外賣市場的一年,百度、口碑、美團們,不斷的在燒用戶、燒3KM內運力,同樣,他們也需要搶優質商家,貼身服務,成了拼運營的重要手段。一小時的外賣,運力市場已經成熟。
品牌溢價的時間 正是門店增效的好時機
新白鹿的門店,以游泳館店為例,三家平臺的外賣數量:3970(美團外賣)+3426(百度外賣)+4340(餓了么),(還是餓了么強一些),
百度外賣 3426份/月
截圖 來自美團外賣 3970單/月
截圖來自 餓了么平臺 4340單/月
以上單量加起來11736/月,以其起始外送價20元起,那么該店的外賣月銷售額234,720元,一天7824元。不太清楚現有門店的日營業額,但按照其日營業額3萬每天來計算,以最低起送價約8000元起,其坪效也增加了近1/3。是不是老板有意愿改造后廚,增加兩個灶頭,專門調出兩個人增一條外賣專線?
調整一下思路和作業流程 讓門店增效讓品牌溢價
如果品牌做餐飲外賣,不擔心認知的問題,你無論開在哪里,大家都認你的牌子。首先,還是要有選址技巧的,那就是辦公樓、或者上班人比較多的地方(不是工廠哈),只要你提供的菜品、口味和價格是如一的,或者是新創的,能符合工作餐、品質也好,這些消費者對你的追求,我相信品牌溢價的價值都在的。做一個工廠店?也許昂貴的裝修省了,以工廠半成品送貨至工廠門店,門店內接單、作業、派送等流程為導向,或者現有門店,更改一條生產線,專門做外賣、同時外賣的全套包裝也跟上成為設計這些工廠店的核心。相信不久,也許是半年,我們會看到這些門店會出現,到時候,真的可以點一份外婆家的茶香雞。
綠茶,要加入外賣嗎?
本文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