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網專欄: 消費者越來越忙了——反正時間就這么過去了,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干了什么。于是,在消費這件事上,不少消費者也越來越匆忙,開始在“時間壓力”下做出決策——盡管不少“時間壓力”是自己給自己設置的。
毫無疑問,時間壓力之下的消費決策模式“別有洞天”,往常可能需要考慮的“十個因素”現在可能只能考慮其中“最重要的幾個”。于是,美國行為經濟學家、《怪誕行為學:可預測的非理性》等暢銷書作者丹·艾瑞里(Dan Ariely)就對這種情況進行了研究。
要注意的是,對于零售商而言,這種“時間重壓”下決策通常都有移動設備的參與:換句話說,消費者拿著手機在某個場景(比如地鐵、衛生間等)下進行購買,而按照Google的研究,這種情況通常會被稱為“微瞬間(Micro-Moment)”。
首先,通過移動端進行購買時的消費行為就有很大不同——這是盡人皆知的——那么,如果此時還有時間壓力,比如馬上要由靜止(例如站在地鐵里)轉為移動(例如下地鐵、換乘等情況),那么又會出現完全不同的消費行為,因此此時用戶通常是在“多任務處理”——一邊研究商品,一邊豎著耳朵聽報站。
類似地情況還發生在零售店里:用戶一手拿著手機進行比價、研究評論,另一手推著購物車,站在巨大的貨架前,可能還需要一只眼睛盯著亂跑的孩子。
1、時間壓力 影響巨大解讀潰敗之源
一般來說,出現時間壓力時,我們往往會出現“短視效應(Narrowing Effect)”,也就是說我們會過度關注某個主要任務(特性),同時忽略其余的任務(問題、特性等)。這樣說來,時間壓力直接讓用戶的關注點變少,而當他選擇時,他關注的關注點極有可能并非是他本來最為重視的方面。
這方面的研究數不勝數:對于時間壓力下的測試對象,當要求他們在多個公寓進行選擇時(盡管關注點涵蓋價格、面積、陳設、家具、距離單位距離等方面),他們最終的關注點都變成了“距離單位的距離”,同時忽略了其他所有的因素!
類似地,對于海軍戰士的研究顯示,當他們在時間壓力之下,他們會參照更少的數據和信息,于是導致他們在偵測潛艇時,偵測到的數量大為減少。
2時間壓力vs 移動端決策決策邏輯完全變了!
當研究移動端決策時,沒有時間壓力下,用戶會參考更多內容,包括價格、評價、送貨等,他會為此收集更大量的信息,因此通常情況下可以做出比較理性的決定。
在時間壓力下,通常可以進行的比較、分析就變得不可控了,本來需要考慮3個因素,結果最終可能只考慮了1個,而且這1個還不是在3個因素之內,甚至是完全不重要的因素。
3、零售商可怎么辦?簡單些就好
對于零售商來說,移動端很多時候僅僅被理解為做個App,然后推送一下;好的話,可能會給特定用戶推送相關信息,現在,時間壓力也應該被納入參考范圍之內。
于是,最簡單的思路就是,既然用戶的關注點被極大地縮窄,那么就不要為用戶提供過多的選擇,告訴他過多的信息——這里既可以理解為“言多必失”,也可以理解為,你不知道到底什么東西能吸引他,然而滿屏幕的信息卻會嚇跑他(由于信息過多,導致加載時間過長,也會嚇跑用戶,尤其是在移動信號不好的地方)。
其實這也解釋了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商學院的一項研究,手機端最好的商品不是讓用戶嘗新,而是給他推送他總買的東西,比如衛生用品、奶粉、狗糧等等——做出新決策肯定需要的是實體店或者PC端!
(聯商網專欄作者 王子威)
- 該帖于 2016/8/3 11:34: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