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全面二孩”政策給奶粉市場帶來巨大機遇,即使對于中國的整體人口結構的作用并不明顯,但集中在這三年以內勢必仍會出現一個生育的小高潮。所以,這也讓國內的嬰幼兒奶粉企業感到無限的興奮與激動。
但是,事實卻在提醒著我們,這一次的盛宴,可能與國產奶粉無關(如果不做出改變的話)!因為在易觀智庫所做的《中國嬰幼兒奶粉市場消費調研報告2016》調查中,我們發現了一個驚人的數字,中國消費者對于進口奶粉和原裝進口奶粉的青睞度達到了64.2%!這是個什么概念?意味著國內奶粉市場的占比還不到一半,再分攤到103家具有生產資質的奶粉企業,就更是少的可憐。可見,如此的一個大好局面,國產奶粉可能會痛失。
面對這樣的局面,國產奶粉企業是有危機意識的,也在試圖能扭轉這一局面,二作為國家相關部門也在不斷地想辦法來振興國產品牌。比如質檢部門不停地抽檢進口奶粉,不斷的向消費者傳遞這進口奶粉的不安全性,與不適應性。可是,這仍舊沒有擋住消費者海淘的熱情。即使在電商平臺上很多消費者買到了假的進口商品,但仍舊沒有熄滅消費者追逐進口產品的火焰。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又如何才能破解?
質量:國產PK進口
國內奶粉制造企業現在最憋屈的就是,目前國內的奶粉生產技術已經與國外相當,但是消費者就是不認可。這有著很深刻的歷史原因,最主要就是“三聚氰胺”事件將會是籠罩在國產奶粉頭上永遠抹不去的陰云,也是消費者難以信任國產奶粉的重要原因。而最根本的,還是國內機制的不嚴格讓消費者更相信歐美等國的檢驗標準、市場監管。即使食藥監總局在6月出臺的新規,在消費者看來并沒有太大的刺激。更加重要的是,這個新規對于更多的消費者來講,顯得十分陌生。因此僅僅想依靠這樣的方式來贏得消費者的認可,顯然是杯水車薪。
同時還應該看到,國產奶粉的質量確實仍舊存在短板,這與國內食品安全現狀是機器吻合的。消費者對生活環境的認知有著十分深刻的認知,在選擇嬰幼兒食品時自然會更加謹慎!因此,國產奶粉自然敗給了進口奶粉。
價格:國產PK進口
筆者在天貓平臺上隨機搜索了嬰幼兒奶粉,通過比價發現,國產奶粉價格并不比進口奶粉便宜。以4段嬰幼兒配方500g裝的雅士利和諾優能比(牛奶粉),雅士利標價為716元,而諾優能標價為570元。
雖然易觀智庫的報告中宣稱,當前消費者對嬰幼兒產品的消費受價格因素影響較弱,對價格并不特別敏感。然而,作為一個普通消費者來講,這個結論絕對是扯淡!受時代觀念和生活壓力的影響,現在越來越多的女性無法完成整個哺乳期的母乳喂養,要么是對于自身形象的關注,要么是因為自身奶水不足。所以,奶粉成為了寶寶的主要口糧,自然也就是一筆重要的開支,作為大眾家庭來講,這筆開支都是需要給予足夠的關注的。所以,價格絕對是一個極其敏感的因素。那么調查報告中為何又會得出迥然不同的結論呢?恐怕主要原因在于,如今的消費者相較于上個世紀的消費理念而言,更愿意在孩子的身上消費更多。還有一個愿意可能是,消費者認為花更多的錢購買更高品質的商品,值!
那么問題來了,國產奶粉既在質量上難以占領消費者的心智,而同時還要在價格上不輸于進口奶粉,消費者會怎樣來看待國產奶粉呢?
要改變這一切,國產奶粉必須做出巨大改變,否則國內市場將在跨境電商、跨境旅游的沖擊下進一步萎縮!現在的問題是究竟該怎么做?筆者暫且拋磚引玉,提出如下一些想法:
第一,國產奶粉行業需要有正確的行業公關,而且是更加真誠和徹底的公關。
如今是國產奶粉最危急的時刻,通過危機公關來挽救消費者信心是大有必要。但遺憾的是目前行業公關做的不盡如人意,或者說非常不令人滿意。筆者大致梳理了近來媒體的關于奶粉行業的報道,發現公關文章較多,但基本上集中在一個點上——進口奶粉抽檢不合格,進口奶粉不適合中國寶寶。
拜托,這也叫公關?如果嚴查質量,多少國產奶粉會進入黑名單?會比進口奶粉要少?進口奶粉配方不適宜中國寶寶,那么中國寶寶究竟需要什么樣的配方?作為奶粉行業的企業以及國家相關部門,是否有落實對中國父母的教育?僅僅搬兩個專家、教授發兩篇文章就算是向公眾普及了嗎?
筆者認為,國產奶粉企業當前務必牢牢抓住目標消費群體開展更大規模的孕嬰知識普及,純公益類的活動,這是一個非常巨大而且非常有效的投入,尤其應該聯合國家衛生部門共同來推進。筆者作為一個準父親,面對即將到來的寶寶,內心深處其實非常迷茫,不清楚究竟應該給寶寶怎樣的用品才是最合理,所有的選擇基本都是朋友的經驗介紹附加對相關網站的學習。那么作為國家衛生部門卻沒有對我們進行系統的培訓,而想要在消費者身上盈利的企業也米有更加客觀公正的指引,這算不算一種社會責任的缺失?在品牌營銷中企業常常在高喊社會責任,做好國民的正確引導,也是一種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體現!別以為贊助娛樂節目就算完成了廣告,也別以為總是找競爭對手的毛病就完成了自身的公關。博大的胸懷才能成就宏偉的事業!
第二,讓國內奶粉市場回歸理性!
國內奶粉市場是不理性的。集中體現就是奶粉價格虛高!根據前瞻網的數據,2015年以前的奶粉企業基本都是暴利,統計的部分奶粉企業的毛利率普遍在30%以上,更有達到60%以上的。暴利背后就是價格的虛高,消費者越來越覺得奶粉消費成為了一筆巨大開支,甚至引發很多家庭對于二孩的選擇上,出現了搖擺。
如何能扭轉這一局面?筆者認為奶粉企業需要合理定價,借助此次食藥監局的奶粉配方注冊新規,合理規范商品的定價機制,拋卻過去的“噱頭定價”模式,讓消費者消費理性價格的真實商品。
同時,需要重新梳理和完善銷售渠道,特別是要管控代理商,確保合理的價格機制得到落實,避免越來越緊逼的價格戰。
第三,做真正讓老百姓放心的奶粉!
質量,永遠是第一生命力!或許奶粉企業也在感慨消費者對國貨的不信任,進而影響到產品的銷售,品牌的建立。但是,隨著消費者消費行為越發理性,消費者表達訴求途徑增多,消費者接受信息方式多樣化,口碑建設成為本世紀所有品牌務必牢牢把控的重要通道。而質量,是良好口碑的重要保障!
綜上,國產奶粉面臨的機遇很大,但挑戰或許更大!而如果僅僅抱著目前這樣的思維和節奏,國產奶粉不僅僅是失去曾經的暴利,恐怕更多的失去建設真正民族品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