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球電子商務都處于高速發展期——就在剛剛結束的“雙十一”,阿里系又創造了單日1207億人民幣的銷售額。
盡管如此,電商企業們一直都在尋找下一個“萬億級”的市場,卻沒有發現,這個市場其實就在“自己”手里,只是自己從來都沒有思考過到底應該如何才能賺到這“唾手可得”的萬億市場。
電商平臺為用戶提供了無限長的貨架,于是用戶們也給自己搞了一個無限長的購買清單——嗯,電子版的,只需要點擊加入購物車、加入心愿單就好了。
不過,想想沒有網絡的時代,我們拿著一張“歪七扭八的”紙質購物單行走在店內各個角落,就是為了把上面所有的東西都找齊——如果順道看到了喜歡的、便宜的、新奇的商品,可能也會加入購物車。
在這兩個時代中,我們都把商品放進購物車,不過不同的在于,沒有網絡的時代里,我們會推著購物車去結賬;而電子商務、移動商務時代,我們會關閉頁面,而不是把所有購物車內的東西進行結算。
事實上,對于任何一個電商企業——無論大小、無論中國還是美國——都在面臨這個被稱為“購物車棄置(Cart Abandonment)”的現象:根據BI Intelligence估計,在美國,2016年大約有價值4.6萬億美元的商品被丟在電子購物車里“棄置”掉了,而2013年這個數字是4.2萬億美元。
棄置金額不斷增大,不僅僅是通貨膨脹的問題,更大的原因在于移動商務(m-Commerce)的興起:消費者在地鐵、公交車站甚至衛生間里打開App,看看商品,把有興趣的加進購物車,然后,就下了地鐵或公交車、出了衛生間,于是本來用戶就懶得結算,結果還被“突發事件”打斷了整個購買旅程。
Criteo的數據顯示,在2016年第二季度,全球電子商務中有46%的流量來自移動端,但是交易額卻只占了27%,也證明了整個購買流程的完成情況在移動端很糟糕。
不過,BI Intelligence的報告顯示,大約有2.75萬億美元的“棄置”是可以挽回的,而2015年全美國的電商總額也不過5000億美元,如果真的能挽救這些棄置,電商增速直接就是三位數增長了!
從目前來看,消費者購物車棄置的原因包括,下單流程太繁瑣、得創建或登陸賬號、要收運費、物流可能會很慢、支付麻煩等。
對于零售商來說,以下幾件事是必須要考慮的:
首先,移動端購買的物理環境和PC端購買的物理環境差別很大,因此移動端必須要簡明、扼要,能讓用戶點擊2下就搞定的事情,就千萬別點3下:然而調查顯示,絕大多數顧客在完成支付前居然要經過平均5.5個頁面,所以這方面零售商很有提高空間;
其次,對于頁面、網絡本身的優化,數據顯示哪怕對于PC端網頁,每多等待1秒,都會有更多的用戶選擇放棄,因此對于移動端來說,頁面內容更要簡明,避免用戶由于網絡問題而直接放棄;
最后,對于未結算的商品,可以通過郵件、短信進行提醒:研究發現,在顧客離開網站的3小時內發送相關郵件的話,郵件打開率平均可達40%,而且有20%顧客會回到網站。必要情況下甚至給予一些優惠。當然,優惠不一定是價格,可以包括更快配送等服務。
(聯商網專欄作者 王子威)
- 該帖于 2016/11/25 13:36: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