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聯商網12月4日開展的一次網絡討論中,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陳立平教授提出:社區超市不僅僅是一個純粹的商業經營話題,而是具有較高的社會價值,因為他能承擔起應對日益嚴峻的老齡化問題,對老人給予關照。陳教授站在學者的高度來看待社會問題,希冀各社會群體來發揮各自的作用來解決當下與未來我們共同面臨的社會問題,這是值得高度肯定和贊揚的。但是,面對我國特殊的國情,靖安很懷疑這個設想是否有實現的可能?因為有這樣一些疑問需要解答。
疑問一:社區超市(或便利店)是否有足夠的意愿與動力承擔關照老人的責任?
在陳立平教授看來,由于當前我國的鄰里關系與親情關系的全面破裂,面對越來越嚴重的老齡化問題,將來會存在大量的“失獨”老人,這樣的老年群體隨著年齡的增大和疾病的困擾,最終淪為“失能”群體,這樣社區超市將有可能承擔起新建新型鄰里關系的責任,通過送貨方式來關照老人的生存狀況。關于此種理念,陳教授不是首創,早在日本7-Eleven的創始人鈴木敏文的作品中,在闡述“便利”思維時,就提及了讓便利店承擔起這樣的社會責任,將便利發揮到極致。結合日本的老年化、少子化境況,這樣的提法似乎也是十分可行的。然而,當我們細細閱讀由日本NHK拍攝的紀錄片及書籍《無緣社會》時就會發現,其實社區超市對養老問題的貢獻是很低的。這背后的重要原因就是社區超市和便利店是否足夠的意愿來承擔養老的責任?
既然是作為商業體,逐利是基本需求。很多人把商業不愿涉足養老產業的原因歸罪為對老年群體的消費能力不足,進而提出當前老年群體的超強消費能力來進行誘導。然而,在靖安看來,真正的原因恐怕是服務老年群體是一個系統性的公益事業,背后需要承擔更多的社會風險以及社會成本,這需要有足夠的政策支持和保證,才能保證商業的正常運行。但中國目前缺少必要的支持,除了養老地產有相關的政策支持外,零售企業將很難在這個過程中獲得充分的利益保障。一旦企業缺少足夠的信心,那么最終表現出的服務自然就無法滿足養老的需求。
疑問二:政府花錢購買服務是否能促成社區超市承擔起養老的社會責任?
面對商業主體的參與意愿不強,陳教授認為需要政府給予大量的支持,并援引了日本、歐洲等國家的案例,由政府來規劃并通過招商的方式來實現,降低房租,購買快遞服務,也即是說,通過政府花錢購買商業主體的服務。但是這后面的問題又來了。就中國目前和過去已經出現過的諸多案例中,我們看到了多起權力尋租的現象,因此靖安也懷疑,當政府高舉支持養老政策的大旗推動社區超市發展的同時,是中國特殊群體率先聞風而動,搶灘登陸,將政策紅利悉數攬入懷中,最后像之前的養老地產一樣在實際落地式服務走樣,甚至于養老產業毫無相關?
其實這樣的零售案例并不少見,政府為推動社區便利連鎖店的建設,實現便民的目的。早在2015年,江西南昌市商務局就制定了2015-2016年社區連鎖便利店建設的宏偉計劃,2015年建成200家,2016年確保建成300家。面對政府的行政計劃,靖安是懷疑這樣的做法是否符合商業實際,實際參與者的情況是否能真正實現政府制定政策時的初衷。當然,目前就官方的信息來看,該工程推進的是如火如荼,但實際情況如何,靖安尚未獲得足夠的數據信息,但懷疑的態度是一直在保持的。
疑問三:配送員是否堪當關照老人的重任?
按照陳教授和鈴木敏文的設想,社區超市或者便利店的配送員能及時知曉老人的生活與生存情況,進而實現對老人的及時是關照,最終也就與老人建立起了新型的鄰里關系。當然,在林教授的語境中他提出的是,快遞員在獲取老人的相關信息后,及時通知社區相關打理老年事業的部門,進而實現對老人的關照。
這是個不錯的設想。可移視國內情形,先不說服務老人的專業需求,單就確保老人及老人家屬的信息安全就是一大挑戰。當下各種關于老人的電信詐騙案例不絕于耳,根據相關部門統計,2014年全國電信詐騙致使百姓損失高達107億元,而老年人成為受侵害的重災區,占比有六到七成。那么讓快遞員來關注老人的生活習慣,自然對老人的各種信息是十分清楚的,如何保證社區超市和便利店選擇的配送人員不會發生對老年人或老年人家屬的財產進行詐騙現象的出現?
疑問四:老年群體會以怎樣的姿態與社區超市或便利店發生關聯?
關于未來實體的發展方向,相信大多數人都愿意選擇實現線上線下的全融合,但至于怎樣的融合是最佳方式,目前恐怕還沒有一個定論,但大多數的人將APP的功能放大到相當高的程度。那么APP是否也適用于老年群體的呢?
樂觀者當然是肯定的。因為他們認為現在的老人無論是文化水平還是接受新事物的速度都達到了一定水平,使用移動端的APP自然不在話下。可是當我們仔細來審視我們老年群體恐怕就不會那么樂觀了。因為,我們所指的老年人群體,既包括已經老了的群體和即將老去的群體。現在已經老了群體,按照國際標準的65周歲為例,以2016年為基準年,那么他們基本出生在1951年以前,那么他們的小學入學時間正趕上我國特殊的歷史時期,黨史上將其劃歸為“左傾錯誤”時期,包括“大躍進”、“人民公社化”以及后來的“文革”,所以這個時期內,我國的教育發展水平極低,教育普及率也十分有限,所以這個老年群體本身的文化水平極其有限,而且對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是遠遠低于出生在60和70后的群體。那么即使是出生在70后的群體,他們的文化普及率也是極其有限的。筆者有一份數據來進行佐證。
如果這份數據的是準確的,那么這個老年群體恐怕對線上APP的使用率也是極低的。即使考慮到諸多低文化水準的老年人分布在農村,這個城市群體也仍然不可小覷。基于這樣的數據,靖安認為,未來的老年人與社區的關聯更多的仍舊是進店消費。但問題是,社區店依靠什么來吸引老年群體?因為老人似乎更加鐘情菜市場和大賣場的生鮮場所。社區生鮮真的會是吸引老年群體的風口嗎?根據生鮮傳奇的掌門人王衛的介紹,似乎這樣生鮮超市更多的是在吸引年輕群體。那么,社區超市又應該如何找到老年群體的興趣點呢?
綜上,對于陳教授的情懷與理念,靖安個人表示無比崇敬。但就當前的實際國情,靖安對于社區超市發揮養老功能,承擔起這樣的社會角色表示極大的懷疑。
靖安先生- 該帖于 2016/12/6 17:43: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