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光三越由新光集團與日本三越百貨在1989年共同合資成立,前身是1974年開業的新光百貨,在臺灣新光三越偏好在同一商圈中經營多個場館,嘗試網羅全客群,喜歡嚐鮮的特性透過開拓自營品牌,讓有著日系基因嚴謹的百貨形象增添一些趣味,以下由軟妹Stella帶領大家一起總覽新光三越的通路發展策略。
當日系基因遇上衣蝶百貨的精耕
新光百貨與日本三越集團在1989年合資成立,雙方各自持股一半,既SOGO百貨后是臺灣第二個日系百貨體系,由于血統中存在日系基因,因此在百貨經營上講究精緻與貼心。于2008年新光三越基于商圈共榮及與集團本業紡織上游互補概念,以7.05億併購了爆發財務危機的衣蝶百貨,而衣蝶旗下并沒有任何資產,通路佈局皆以租賃方式持有。同年衣蝶百貨臺北本館、衣蝶S館、桃園館、嘉義館變更為南西店二館、南西店三館、桃園站前店、嘉義垂楊店,當年藉由併購衣蝶之舉,提升新光三越整體市佔率,坐穩臺灣百貨通路寶座。
而新光三越為標準日系百貨著重管理與成本控管,屬于大規模、標準化經營策略;衣蝶是臺灣第一個以女性為訴求的百貨,在定位上相較于同業僅針對女性客群進行「精耕」,採取差異化策略著重于商品趣味性,同時培養市場相對弱勢品牌。就臺北南西商圈而言,加入衣蝶生力軍后主攻都會小資跟年輕客群,配合新光本館恰好養成一批從青年至老年皆有的完整客層,而消費狀況亦接近百貨業縮影,也因此新光三越南西三館也有了「百貨業買氣風向球」的稱號。
滑跤后再次進軍大陸
新光三越于2006年第一次進軍大陸,與大陸零售中資品牌華聯集團合資,以各持股50%打造北京新光天地,自開業以來每年營業額皆保持一定水準,于2011年以銷售額65億元成為中國區百貨單店業績第一名,然而經營期間雙方因財務及經營權糾紛進入法律程序,2012年新光三越正式撤出營運,并于2015年北京新天地正式更名北京SKP。
然而面對臺灣百貨市場飽和,滑跤后的新光三越于2015年以獨資方式再次進軍大陸,并以蘇州作為重回中國的第一站。由于進入蘇州時間較晚,品牌飽和的情況下招商受到影響,面對此困境新光三越在蘇州自營品牌的比例大幅提升至30%,配合獨家臺灣餐飲品牌吸引消費者。新光三越在大陸版圖佈局,目前蘇州店已開幕外,重慶及成都兩個據點預計于明后年開幕,除了華中區域佈局外,于2013年年底亦與北京區政府簽署合作意向,投入通州區臺商總部開發,其中包括商辦樓、百貨商場、酒店公寓等。而目前新光三越在大陸佈局仍處于播種階段,未來否能順利收割仍有待市場考驗。
旗下自營品牌及轉投資事業豐富
近年消費習慣改變,百貨通路戰場延伸至虛擬通路,新光三越于2012年入主由臺新金控轉投資創立的女性購物網站PayEasy,取得40%股權成為最大股東。PayEasy是一個B2C購物平臺,分別在2005年、2009年分別轉投資「康迅旅行社」與「17Life」,因此跨足旅行與團購市場,其中17Life是臺灣前三大團購平臺。除了線上通路佈局外,新光三越積極拓展自有品牌,自營商品除了可以區隔同業競爭,還能開拓新客源;在以女性為主的消費族群之外,如何拓展年輕族群和男性族群將是經營決勝點,而像是法雅客、i-store、美麗市場等皆為新光三越旗下自營品牌。
其中「法雅客」為法商PPR集團獨資引進,新光三越于2003年入股持有六成股份,2006年PPR集團退出后,新光三越獨資并更名為FAYAQUE。2011年正式由虧轉盈,2012年自新光三越百貨中分割獨立成公司,目前臺灣門市達18家,依據零售趨勢目前門市以KIDS親子、SPORTS運動、TRAVEL旅游幾大主軸為主,不再像過去一味追求最新科技,而是透過複合式經營精選生活周邊商品,創造消費體驗為主要核心。
因應食安議題,新光三越自營「美麗市場」,主打食材裸賣讓食物自然的原色成為賣點,在地食材比例提升至5成,強調在地連結產地直送、製作生產履歷,透過說故事的方式包裝臺灣在地產品,與其它追求進口商品品項極大化的頂級超市作出差異。近年文青風當道,新光三越自創「好好集goodgoods」品牌,作為銷售臺灣在地產品通路,運模式採取向小農買斷商品,由新光三越負責銷售和營運,這也與一般通路收取上架費不同,雖然買斷商品具有一定風險,然而優勢在于新光三越取得獨家商品,目前販售商品來自11個縣市,26個工廠,已達百項。
多館經營深耕地區商圈
現今百貨零售競爭激烈,同一個商圈不斷有新競爭者加入瓜分市場大餅,新光三越意識到外在環境變化快速,進而認知到資源整合必要性,因此大家想想看新光三越是不是都是以多館形式立足于商圈,包括臺北南西商圈、信義商圈、天母商圈,及臺南小西門店等,針對各商圈不同客群進行在地化深耕,這個通路拓展方式也是跟其他同業差異之處。
那大家也許會接著問,如果在同一地區開設兩個以上的分店,是否會互相分散客源,根據新光三越現有場館業種規劃佈局可以推測,新光三越是希望藉由創造各館商品差異性及區隔各館風格,使新光三越成為人流吸力引擎,吸納更全面且涵蓋各年齡層的客源。舉例來說新光信義新天地 A4、A8、A9、A11 四館,A4走的是高級精品路線、A8偏向大眾型全客層、A9以國際精品及多國料理餐廳為主,A11則以年輕雅痞客群為主,以客群為中心規劃一系列活動,透過整合行銷工具加以包裝,創造誘因吸引消費者前往消費。
軟妹Stella點評
雖然百貨零售市場競爭激烈,但新光三越在臺灣有著其不可撼動的地位,成立將近三十年的新光三越,在臺灣區亦透過商圈塑造理念,整合各館不同業種品牌及商圈週邊店家,辦理整合行銷活動目標網羅全客群,其臺北南西三館及信義四館營業面積皆可達到購物中心規模,透過多館經營迎戰近期崛起的購物中心浪潮,透過商圈能量吸引客群,并透過多元經營及促銷活動讓消費者乖乖的掏出荷包。但未來如何跳脫日系百貨的拘謹及制式化,透過多元行銷手法或品牌佈局來吸引新一代的90后消費者,將是未來的決勝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