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節不促,無促不銷”,這一零售怪相早已成為了常態,自打“感恩節”被百貨業首次運用在商業促銷中后,近百年來,節日促銷已經被使用的極其頻繁,甚至到無節造節也要促銷的地步,各大電商打造了各種奇葩的理由促銷節日,實體也是不甘人后,使出渾身解數一次次在撩動消費者的神經。
可是,一個個巨大的數字,一處處熱鬧的場景,究竟給零售業帶來了什么?給消費者帶來了什么?背后其實又深藏著怎樣的糾結?
千奇百怪的促銷,擾亂了誰的視線?
作為零售企業,包括商品供應商,為了提升銷量總是策劃出各種各樣新式的玩意兒刺激人們的購買欲望,然而越來越紛繁的招式與“主題”在“塑造”新型的倫理準則與道德標準,隨之帶來了一波又一波的社會矛盾與沖突。這被西方學者稱為消費主義的沖擊。學者們羅列出了一系列消費主義引發的負面現象,諸如影響人們的求偶——用消費來衡量男人的氣量;影響婚姻關系——因為消費水平指責對方太(bu)會(hui)花(zheng)錢(錢);甚至還會因為消費來影響到親子關系。
這顯然是消費流行下形成的種種極端文化體現,同時也深深扎根在了消費者內心深處。追逐消費的刺激與樂趣似乎在商家看來是必須要挑動的話題,也是消費者必須要習以為常的事情。但是問題來了,既然消費已經成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為何我們還要不遺余力地開展促銷?更可氣的是,為何每次促銷背后都暗含著欺騙?
電商的各種讓利背后是先提價后打折的鬼把戲,實體線下千人擁吻最后只有一對情侶能獲得那枚鉆戒,所謂享有三年使用權的轎車卻是內部已定人員享用,一切促銷僅僅是個幌子。消費者真的不知道這背后的貓膩?每次瘋狂過后,消費者在懊悔自己的愚蠢至于,內心深處多出的是一份對商家的譴責與不滿,是對商家的不信任,是增加了一次又一次的買賣雙方的對立感,所謂“買的沒有賣的精”,給出的啟示是商家與消費者的長期“斗智斗勇”的緊張局勢。這難道是零售企業與品牌商希望的結果嗎?
春節,作為中國最具傳統色彩與影響力的節日,既是百姓心理最為激動的節日也是消費欲望更強的節日,而作為零售商,這個節日除了要收獲客觀的銷售業績,更需要的是如何能在這個熱火朝天的節日里,牢牢樹立在消費者內心深處的品牌形象!這個形象不僅僅是自己超大規模、豐富品類,甚至不是你一直以來最為看重的LOGO印象,更重要的是你的服務與價值。消費升級,不是簡單的價格升級,更重要的消費者的購物體驗升級,如何在極短的時間內打造良好的品牌形象,春節大促不可 ,但同時也不應該“亂促”!作為消費者,筆者更希望看到多一些真誠,再多一些公平!
大促,想說愛你不容易
對于每一次的大型促銷,不論是終端零售商還是品牌商,抑或是供應商,都難說有著很高的熱情。就筆者訪談過的業內人士來看,大家對大促內心深處來講是相對消極的。
作為終端零售商,當然在每一個消費者大爆發的節日里是不愿輕易放棄快速增長的機會的,視客流為生命的他們,總是要想著各種富有特色的促銷主題和創意來吸引更多的顧客光臨。然而這么多年以來,促銷似乎從來就沒有發生過實質的變化,除了價格還是價格,即使有所謂臺灣“意識流”的廣告文案在廣告圈內風靡,但真正能撩動起消費者神經的還是那個大大的“折”。我們的促銷培養出的是一個喜歡低價的消費群體,而且這個低價似乎永遠充滿著“智慧”,但永遠也充滿著神秘!
為了緊跟終端零售商的步伐,供應商與品牌商也可謂煞費苦心,為了能擁有賣場的一席排面,也為了能增進與賣場的融洽關系,每每促銷來臨之際,就是供應商與品牌商大談費用支持之時。而為了保證利潤空間,品牌商也不得不見招拆招,想盡各種方式加以應對,“促銷特供”商品應運而生,當然這個“特供”的奧妙不僅業內人士心知肚明,就連消費者也是“樂于”接受的。
呼喚零售“回歸”已經很久,那么究竟應該怎樣才能繞過如此大促真正回歸?服務與品質到底是我們的最高追求還是一句口號?抑或只是一個幌子?對于春節的促銷,筆者更希望看到的是更貼心的服務,更具性價比的商品,更濃厚而真誠的節日氛圍。商業誠信應該被我們真正踐行,這樣我們才會收獲一個和諧的買賣關系。
那么,讓春節的促銷少一些聰明,多一分實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