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寶萬科廣場堪稱去年最成功新開商場,在開業期間一波強勢報道后,各大媒體年末總結又紛紛將其列為年度最佳案例之一。如今時隔4月,除了奉獻了幾檔非常出彩的主題活動及裝飾案例外,七寶萬科廣場在商戶方面又有何變化?
由于開業才半年不到,當然無法指望商場在品牌方面的調整動作。之前看過一篇報道,大致意思是如今購物中心并非一味追求滿租,而是會有意識地“自留”一部分鋪位,通過良好地運營以期達到更高的租金收益;另一功效則是可以用來做類似短期應季促銷及快閃店等業態。
七寶萬科廣場可以說是其中的代表案例之一,這需要持續高漲的人氣作為必要條件,否則只會被認為是“招不到商”。但如果你看到店內的客流以及幾個空鋪的位置,就能感受到,這應該是有意為之。
如今,個別開業時圍板的商鋪已陸續有品牌進柜,這是良好發展的態勢,但本文并不重在為大家介紹商場又進了哪些新品牌。令我覺得更值得分享的,是看看這家人氣購物中心,如何利用自身的公共區域,進行品牌招商及打造。不過由于去到七寶萬科的頻率不高,因此對于有些點位是否開業之時就已經存在,難以判斷,姑且就不在時間上做區隔。
先上開胃菜,B1層是人氣重地,七寶萬科廣場的老街主題大食代、獨具設計感的小吃區,都是該樓層的主要亮點所在,而在多條動線交匯的休息區,商場設置了HERSHEY花車,以提供飲料和甜品,與如今的移動咖啡館異曲同工,只不過后者更適合在辦公室客群較多的商圈,而七寶萬科廣場顯然需要更適合家庭型的消費產品,巧克力似乎是對兒童更有“殺傷力”的那一個。
讓我想到分享這篇主題內容的主要原因,是看到商場對于2層東北側這塊區域的打造。記得開業時該區域為純休息區,并未進行品牌的招商引進。但對于如此大客流區域、又具備柱面條件的優勢,購物中心不會“放任不管”,因此品牌的引進就成為必然。在品類選擇上,盡可能“小”——首飾以及香水,這兩個品類的共同點,是不會將柱面包得過大而產生笨重感,符合該區域的整體視覺美感。而圓形包柱;高柜不到頂、保留部分公共造型;展臺道具順延天花或地坪造型擺放……這些百貨商場的處理方式,都讓人感受到該區域的量身定制化。雖然購物中心做這類中島品牌的案例不少,但如此和諧的其實并不多。
令人稱道的中島柜臺做法,雖然只有2層的那兩個柜臺,但由于好奇心,也讓我對整個商場中的這些點位都做了一下觀察,同時也很明顯地感受到商場對于公共區域正在進行有意識地規劃。
之前我在整體介紹七寶萬科廣場的時候就有提到,該商場的一大亮點,是3層即開始做兒童品類,其中的原委及優勢大家可以閱讀之前的內容進行回顧。同樣的區域,3層我們并沒有看到類似2層百貨式的零售品牌規劃,而是布置了冰激凌車和兒童畫展這兩個比較有關聯性的品類,前者能引起孩子們的食欲,后者可引起孩子們的興趣。
相關閱讀:
不遠處,就是“小型畫展”的“主辦方”——油腔畫調,這樣的布局也就很容易理解了,一方面增加了商場公共區域的體驗感,同時也為自己引流。
在商場5層的該區域,則是放置了Carrera專柜,這個需要相對大面積場地進行付費體驗的品牌,如今在各大購物中心幾乎都是占據“交通要道”,而在七寶萬科廣場,5層主打運動主題,賽車當然符合該樓層的氛圍。
想必每一個看過七寶萬科廣場的朋友,都會被其東南側的盒狀彩色平臺所吸引。“盒子內”,可以用作休息區;“盒子”本身,則成為點綴,這也是該商場在設計亮點之一。
如今我們甚至能看到商場將該區域用作品牌空間,對此做法,我只能說,對于有些承租力不強、面積需求又不高的品牌,如此位置不失為“落腳點”,但個人感覺難成氛圍。我不知道科沃斯的業績怎樣,這雖然因地制宜地運用好了商場的場地,卻難以成為加分項。
在西南側的“樹屋”區域,2、3兩層連廊處同樣設置了柜臺,專柜均統一采用木屋造型,應該是要與該區域主視覺焦點樹屋主題相呼應。
2層屬于時尚服裝零售樓層,因此引入設計師飾品品牌WAN ACCESSORY,相對比較小眾,目前僅在靜安寺地鐵站inshop和新天地時尚購物中心有柜。
3層可以參考上文提到的兒童元素,因此在該樓層對應的位置引進了兒童攝影業態。
另一條連廊上,巧虎的人氣顯然要更高一些,引得孩子們駐足體驗。
如今很多購物中心都會引入花車形式,一方面為顧客制造更多隨機消費;另一方面也充實了相對空曠的公共區域。而對花車的設計、選擇等也都暗中較勁,以期體現自身品味。木屋造型柜臺雖然不是花車,但實則異曲同工。
以上,是七寶萬科廣場對于公共空間利用的幾個案例,稍作總結:
在品牌能做獨立形象柜臺的區域,商場精益求精,設計打磨上與公共造型配合完善,這需要制定好嚴格的裝修標準。
在有主題感的空間,品牌的道具造型盡可能與該區域氛圍協調,這需要商場進行規劃,品牌全力配合。
在品類布局方面,能與該樓層的規劃一致,寧缺毋濫。
對于這類空間的利用,并不一定每一個都會成功,但小柜臺提供了更強的機動性,如果有效,利潤客觀;如果不合適,品牌及時止損,商場可以快速反應。
七寶萬科廣場一個特有景觀——商場內設有眾多休息區,得益于大客流,因此從來不乏消費者小憩。我們看到這也是公共區域的一部分,商場在這些區域設柜,但同時與休息區融合,看似人氣高漲,但從客群觀感上看并不都和諧,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可以觀察今后是否會有所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