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經濟從最初的Uber、Airbnb,衍生出大家評價褒貶不一的共享單車,再有共享充電寶,共享雨傘,共享籃球……共享經濟一時熱鬧非凡,好像凡是冠上共享經濟的抬頭,一切產品就變得高大上了,這些企業就能獲得資本市場的青睞。所有產品都恨不得能搭上共享經濟這輛快車。這不,共享經濟領域又新添一員——共享服裝,衣二三、多啦衣夢、女神派都是最近發展起來的共享服裝app。
共享服裝是這樣一種經濟模式,以我所知道的app衣二三為例,衣二三以短租禮服切入,后發現禮服使用頻次實在太低,所以就切入日常女性穿著的單品,每月支付499元,每次可租用三件,一個月內可無限次租借服裝。服裝多以輕奢品牌為主,吊牌均價為1200元。這個app的目標是讓白領再也不用買新衣。
實體服裝零售被電商擠壓,很多品牌只能紛紛關店自保,而購物中心都在希望通過餐飲來提升客流,以期望可以帶動實體服裝店的銷售額。服裝實體零售已經如此的艱難,如果共享服裝領域越來越多的app出現,那么對實體服裝零售來說是否是雪上加霜?
沒有消費者支持的共享經濟就是空中樓閣
任何一個共享經濟的火爆都需要用戶的支持,只有越來越多的用戶參與到共享經濟這樣的產業中來,共享經濟才能形成良性的循環,發展下去。相比于現在比較熱門的共享房子和共享汽車,共享服裝被消費者接受認可度明顯低很多。就共享服裝這個行為,我也問過身邊的朋友,她們都表示比較不能接受。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衛生是消費者內心的一個障礙
衛生情況是共享服裝最主要的問題,雖然很多公司肯定會特別強調洗護這個環節。但是服裝是一種很私人的物品,大部分衣服是和人體皮膚直接接觸的,日常穿著過程中就會因為出汗、外部灰塵等種種原因需要天天洗曬。那么如果是經常被借用,不知道被什么人穿過的衣服,即使它能滿足一定的虛榮心,能讓自己時不時以更少的錢穿上更多輕奢類服裝品牌,大部分用戶也是覺得不能被接受,甚至內心里會覺得這是一種比較虛榮的行為。
2、共享還不如優衣庫、ZARA便宜
相比于穿別人穿過的衣服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他們更愿意去消費優衣庫、ZARA這樣自己能夠消費得起的品牌。因為這樣的服裝讓他們來的更自在,更舒適。其實試想一下,499一個月的共享,一個季度就是1500,用1500去優衣庫、ZARA可以買一個季度穿的衣服了。所以優衣庫、ZARA這樣快時尚的火爆可以想到大部分白領都是這些品牌的消費者。他們可能只能偶爾負擔一次輕奢品牌,但是日常還是喜歡穿這些兼具舒適和性價比,時尚和性價比的品牌。
3、共享服裝使用并不方便
大部分女性不知道自己是否盤點過自己日常穿著的衣服,我們遠遠沒有自己想象中需要的衣服多。一年4個季度,一個季度才3個月,雖然我們有一個衣柜的衣服,但是我們日常喜歡的,穿著舒適的,經常穿的也就那么4-5套而已。所以對于這4-5套衣服,我們很熟門熟路,能夠順手拿來就穿上。
但是如果要通過共享服裝來實現自己日常的穿著,就很麻煩。每一次共享就相當于一次試穿購買的過程,每一次看著圖片上適合自己的衣服,實際上很有可能并不合適,對于衣服,我們要挑選最適合自己的顏色、款式、尺碼等,如果不合適就要往回寄,再等下一批,一來一回其實很浪費時間。
經營者的持續經營能力才是重點
這個商業社會,熱點來得快,去的也快,每一次行業熱點的出現都是這樣一個規律,扎堆出現——資本市場進入——燒錢補貼市場——最終只留下1-2個行業巨頭壟斷市場,其他則被無情淘汰。
1、共享經濟的光環褪去,還能受追捧嗎?
當潮水褪去,就能看到誰在裸泳,現在是共享經濟的熱門時期,凡是冠上共享經濟的經營模式都成為了一種創新,備受推崇。但是,當所有的光環都沒有的時候,還有多少經營者能持續經營下去,這需要的不是熱情,不是資本市場,而是消費者的認可度,經營模式的自身能力。
2、既然為了滿足虛榮心,共享服裝的損耗就會特別大
共享服裝提供的不可能是偏日常穿著的T恤類產品,更多的還是偏女性的時裝。這就決定了其服裝的采購成本高,維護成本高。既然共享服裝領域存在滿足女孩虛榮心的成分,那么服裝的損耗成本自然也很高。為什么服裝每年出新,即使是差不多的款式,還是有很多人需要買,為什么換季了需要買衣服,難道去年的衣服都不能穿了嗎?那是大部分衣服經過多次洗滌穿著等原因,出現褪色、變形等問題,需要淘汰這類衣服,來更新自己的衣櫥。對于租用共享的衣服來說,女孩子更不能接受褪色、變形等問題了。對于租用來的衣服,愛護使用肯定沒有自己的衣服來的小心,(如果設置破損需要賠償類的,對于消費者來說又是一道無形的枷鎖),再加上快遞來回打包寄送服務,服裝的損耗肯定特別大。再加上專門的洗護中心的建立等,如果經營成本居高不下,那么盈利能力在哪里?
消費者的接受度和經營者的持續度決定了共享服裝又會是熱點經濟領域的曇花,對于整個服裝行業來說根本構不成威脅。
- 該帖于 2017/6/9 17:18: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