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電商年中大促行將落下帷幕。
今年的年中大促尤其熱鬧,電商們為了吸引用戶關注各顯神通,例如京東與摩拜合作發放618紅包,借勢炙手可熱的共享單車;天貓進行品牌變臉,從“上天貓,就夠了”變成“理想生活上天貓”;國美推出“以舊換新”活動等等。
比較特立獨行的是唯品會,絕大多數電商都在搞6.18,而唯品會卻推出了屬于自己的6.16年中大促。據唯品會官方數據顯示:開售僅61分鐘, 6.16年中大促銷售額即破3億,訂單量過百萬單。
特立獨行,既是一個妙招,也可能是一步險棋。運作不好,反而會適得其反。下面我們就深入分析一下,這一步對于唯品會來說,是妙招還是險棋。
時間:6.18之前造勢6.16
雖然各個電商平臺的年中大促大多在6.1就開始了,但是真正的銷售高峰往往還是集中在6.18那一天。然而,唯品會沒有“扎堆”,而是制造了個6.16,這是為什么呢?
這樣做,有兩個好處。一是在6.18還沒有開始的時候,6.16提前舉行,可以截胡部分用戶。
二是唯品會的6.16大促一直狂歡到6.19,6.18的時候,用戶還是習慣去唯品會看看,不用宣傳,銷售依然繼續。
所以,如果說6.18,是借勢,那么6.16,則是造勢�!敖鑴�+造勢”,唯品會可以獲得兩個銷售高峰。
當然,唯品會這樣做也很冒險,因為跟風做6.18是最具性價比的,自己造節6.16要改變用戶的認知是比較難的,如果沒有長期的用戶積累和運營,很難有這個底氣。
營銷:收緊費用讓利消費者
常聽身邊朋友抱怨說,一些電商平臺的所謂“199-100”,是先漲價再降價,算起來,其實沒有帶來什么和平時低的優惠。這時候“199-100”聽起來很刺激,但當用戶真正體驗了,乘興而去,敗興而歸,最終傷害的必然是電商平臺的聲譽。
唯品會今年的年中大促,變了一種營銷策略,那就是減少6.16營銷費用,將營銷費用省下來讓利消費者,給用戶真正實惠。例如,有朋友在比較各大平臺時,就對唯品會的低價贊不絕口。對于用戶來說,對于電商大促最關心的無非一是商品質量,二是價格實惠,當你真給用戶驚喜時,用戶會幫你傳播,每一個用戶成為你的傳播陣地。
不過,唯品會的這種營銷方式也算是一個奇招,因為需要依賴于用戶的口碑傳播,所以比較慢熱,對于周期比較短的促銷活動不是太適合。
商業,有時候是大道至簡。當你在絞盡腦汁,希望頭腦風暴一個驚世駭俗的營銷創意時,沒想到最好的營銷就是為用戶提供超出預期的體驗。這時候,好的活動自己會傳播。
品牌:升級品牌大促“練兵”
從電商營銷的角度,始終比較糾結的是品牌和促銷的矛盾,當做一個大促活動的營銷時,到底應該是偏重于品牌曝光還是引流轉化?
唯品會的6.16大促,選擇的策略是“以品牌推大促,以大促推品牌”。首先,一年的大促節點主要就是兩個:年中和年尾。在這兩個關鍵節點,用戶對電商平臺的關注度最高,選擇在這時候進行品牌升級是最合適不過了。
于是,我們看到,天貓進行品牌升級,從“上天貓,就夠了”變成“理想生活上天貓”;京東將618的品牌進行變身,提出了新的定位“全民年中購物節”。唯品會也進行了品牌升級,從“一家專門做特賣的網站”升級為“全球精選正品特賣”。
如果過去的“一家專門做特賣的網站”聚焦的還主要是“特賣”,那么“全球精選 正品特賣”則內涵更為豐富,定位也契合了消費全球化和消費個性化的消費升級趨勢。全球大牌,匯聚于此,買手精選,智能推薦,全程直營,正品直達,特別商品,特別價格,很好地傳達了唯品會新的品牌理念。
唯品會的品牌升級戰役,為6.16大促帶來了極高的關注度。關注就是眼球,眼球就是流量,這就是以品牌推大促。
而大促呢?又是唯品會新品牌理念的練兵場,唯品會還借勢在此之前升級了APP,新的6.0版本加入搜索功能,更加精確產品分類,這些都在6.16期間,為提升用戶體驗,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
再加上6.16大促中閃耀的諸多全球奢品大牌,和相當可觀商品折扣讓利,6.16也成為了唯品會品牌傳播的一次練兵。
以品牌推大促,以大促提品牌。消費者在購物中深刻體驗到了唯品會的新品牌、新理念,對于唯品會來說,也實現了品牌和銷售的雙贏。當然,新品牌的建立不是一次促銷就能完成的,還需要持續不斷的強化。更重要的是,不是在說,而是在做,唯品會需要引進更多的國內外大牌,還需要在正品的保障上再下一番功夫。
結束語:適時而“變”
今年的年中大促,吸引了幾乎所有的電商加入,競爭激烈可想而知。在這樣局面下,如何脫穎而出?是一個難題。
唯品會選擇的策略是“變”。
在品牌之變上,清晰了定位,而且將大促作為新定位的練兵場,獲得了銷售,又提升了品牌。
在營銷之變上,唯品會回歸商業本質,用看得到的實惠作為營銷創意,讓用戶的口碑幫助自己傳播。
在時間之變上,將狂歡提前,借勢6.18,造勢6.18,別人有一個銷售高峰,而唯品會有兩個。
當別人都在跟風時,這時候“變”一下,雖然有風險,但也能帶來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