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在第三財季報告中宣布,將關閉旗下茶飲品牌Teavana的379家門店。3千多名愛影響的員工,將獲得轉崗到星巴克門店就職的機會。對于Teavana的茶品,星巴克的門店還是會繼續銷售。
歷時3年,共耗費了至少6億美元后,星巴克終于清楚地認識到:賣茶和賣咖啡,完全是兩碼事。
這也意味著,星巴克進軍茶飲市場計劃,最終走向失敗。
能成為最成功的創新型零售連鎖企業,星巴克必須擁有別人所不具備的過人之處。但就連這樣的飲品巨無霸也倒在茶飲市場,我們不禁要自問:為何連星巴克也倒在茶飲市場?
一、流量
按照星巴克的官方說法:近年來,由于電子商務的興起,傳統線下零售業受到很大的沖擊。消費者慢慢習慣線上購物,從而導致線下客流量日漸稀少,各行業的實體店紛紛關上大門。Teavana的大部分門店都開在美國與加拿大的各大購物中心,因此也受到影響。
這種說法聽上去沒啥問題,但細心考究就知道是不對的。星巴克咖啡店的大部分門店也是開在各大購物中心里,雖然遇到單店增長的瓶頸,但營業額未見大幅下滑。
開的地方相同,但結果不一樣。或許有影響,但不會是決定性。因此,線上搶流量的說法不完全成立。
二、價格
根據餐飲資訊內參了解,Teavana的一罐茶品,平均售價在45美元左右。這個售價比星巴克的咖啡還要貴,45美元相當于30-40杯茶水的價格。
在美國,茶飲是一種舶來品,其地位相當于咖啡在中國一樣。從商業規律來說,具備異域特征的舶來品,因其在本土市場的稀缺性,確實具有一定的溢價空間,甚至還能上升到奢侈品。這也體現在各大外國品牌的產品,在中國市場的價格高居不下。
這樣就能理解為何Teavana的茶飲在美國市場要比星巴克的咖啡更貴,為的就是突現舶來品的稀缺性。
但事與愿違,文化的流動從古到今,一直都是從高往下。說得直接一點就是從發達國家流向發展中國家,從歐美流向亞洲,從美國流向中國。茶文化在某種程度上代表著東方文化,這種文化在美國主流社會里是弱勢的。雖然有部分美國人群會喜歡東方文化,但畢竟是小數。
因此,從中國流向美國的文化和產品,不會讓美國消費者覺得有多稀缺,更不會你中國人看待星巴克那樣看待Teavana,所以茶飲產品的高溢價也就無從談起。
三、動機
1、硬性需求
在不同的文化、國度、地域里,都會出現一種共識:因為咖啡因可以提神,所以想提神時喝含有咖啡因的咖啡就對了。這種慣性思維,已經深深刻在消費者的腦海里。
茶飲的功能對于美國人來說就相當模糊了。當消費者想起提神這個需求時,肯定不會想起茶,只會想到咖啡。
2、軟性需求
想喝熱飲時,一般都會先想到奶茶、咖啡之類。即使喝不出其中的好與壞,但也算是一種休閑飲品。
茶就不一樣,茶給人的感覺很正式,說起茶都會想到傳統的鐵觀音、普洱、大紅袍,給不到別人一種休閑的感覺。
四、總結
兩種飲品間,本來有競爭關系。消費者喝了一種,同一時間內就只能放棄另一種。既然消費者更認同星巴克,更愿意在星巴克消費,那Teavana的需求量就變小,甚至沒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