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離職多點近4個月后,林捷以無人便利店“簡24”的創始人兼CEO身份再次回歸。10月25日,第一家簡24無人便利店在上海虹橋商圈開業,同時宣布獲得3000萬元天使輪融資。分析表示,盡管引來了資本關注、巨頭參與,但無人零售目前仍處于群龍無“首”的混戰局面。
新玩家入局
簡24店鋪面積約為100平方米,售賣傳統便利店的常見商品、消費升級類的網紅商品,還有包子、飯團、咖啡等熱食,SKU在1800-2000之間。
簡24的購物流程與市面上已經出現的無人便利店有所不同。目前,大部分無人便利店都需要用戶在挑選完商品后進行掃碼支付,簡24則省去了這個環節。據悉,簡24便利店的入口處設有閘機,消費者進入店鋪前,需要先安裝App或關聯微信小程序,注冊成為會員后才能掃碼打開閘機。便利店的房頂和貨架上都裝有攝像頭,貨架上裝有傳感器,消費者每挑選一個商品,都會被計算機自動識別加入購物車,購物完畢后走到支付區實現自動扣款,無需消費者人為結賬。據林捷介紹,簡24便利店主要利用了計算機視覺識別技術,融合復合傳感器、深度學習等前沿科技,技術門檻較高。
另外,由于簡24便利店空間較大,在這家門店里,還設有一個20多平方米的休閑區,配有休閑座椅,可容納15-20人在店內用餐、休息。林捷表示,簡24除購物區外,更像是給消費者提供了一個簡版客廳,消費者可以在24小時中的任意時刻停留休息。
目前這家簡24門店開在了商圈中,主要客群針對寫字樓白領和年輕人,林捷表示,簡24在早期店的定位都會是這種,暫時不會涉足社區商業。預計到明年上半年,簡24將在上海開出30-50家門店。
群龍無“首”
無人零售概念提出到現在,已經涌現出了一大批試水者,這場景很像當初橫空出世的共享單車。從2016年剛刮起共享“春風”到現在不過一年多的時間,悟空單車、酷騎單車、3Vbike、町町單車、小鳴單車等十幾家企業被曝出“倒閉”、“創始團隊跑路”的消息,轉眼就已經進入共享“寒冬”。目前,市場上基本只剩下擁有豐厚資本支撐的摩拜、ofo兩家做最后的PK,中小玩家已經在曇花一現后各自散場。還處于風頭大熱的無人零售,勢必也會經歷這樣一輪行業洗牌。
守正咨詢創始人、全渠道零售專家余杰奇表示,根據目前已有的幾種技術可以將無人零售大致分為三個流派。一是人工智能流派,以Amazon Go、阿里淘咖啡、簡24等為代表,主要采用機器視覺、深度學習算法、傳感器融合技術、卷積神經網絡、生物識別等技術。第二種是物聯網流派,以繽果盒子、EATBOX為代表,主要采用RFID標簽技術。第三種是互聯網流派,以便利蜂、小e微店等為代表,主要利用二維碼來完成對貨物的識別。
以上幾種技術在無人便利店上的運用基本都還處于概念測試階段,距離規模化復制還有一段距離,而無人技術的參與者卻遍及創業公司、傳統超市以及京東、阿里等互聯網巨頭。
據艾瑞咨詢近期發布的《中國無人零售用戶行為研究報告》,對北上廣深定向投放樣本得出的結論顯示,線下商超仍是消費者最主要的購物渠道,最近一年在線下商超消費過的用戶占比93.4%,而無人零售的用戶覆蓋率較低,最近一年通過無人零售進行消費過的用戶僅占36.5%,其中在無人便利店里消費過的用戶僅占16.5%。72.6%的用戶在300米距離內才愿意嘗試使用無人便利店,僅有7.1%的用戶愿意在距離超過500米時使用無人便利店。
技術非主角
盡管引來了資本關注、巨頭參與,無人零售目前仍處于群龍無首的混戰局面。但是短期來看,無人零售走向成熟所面臨的難點還很多,一是相關無人技術的研發成本很高,二是完全無人會帶來很多便利店內補貨理貨、熱食制售、衛生環境維護等方面無法解決的問題。多位分析人士表示,理想中的無人零售確實能節省人工成本、提高營業效率,但是技術并非主角,等資本冷靜下來,歸根結底還是要回歸零售業本質。
零售業觀察評論人王利陽表示,長期來講,無人技術確實能提升終端零售的經營能力,但無人零售的價值是服務于有人零售,而不是要革命有人零售。既有無人技術,又有一兩個店員值守,進行理貨、衛生維護、協助消費者等工作,才是一種更為合理的狀態。
林捷告訴北京商報記者,無論采用哪一種技術解決方案,都是為了在效率、成本、體驗等方面,用數字化等技術手段改善傳統零售行業的弊端。據悉,簡24便利店后期會常駐一兩個店員進行無人技術的服務。
在王利陽看來,技術的“新奇感”有它的生命周期,是否能帶來便宜、方便、舒適的購物體驗才是普通老百姓一直最為關心的話題。他認為,最后能存活下來的無人零售企業首先離不開足夠的資本加持,需要維持一段時間來等待消費者檢驗它的運營效果。便利店受制于租金、選址等問題,擴張速度有限,維持不下去的企業,在積累了一定的技術經驗后,也可以轉型去為線下實體便利店提供技術服務。
(來源:北京商報記者 吳文治 實習記者 徐天悅/文 代小杰/制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