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專欄:這里說的“類購物中心”,專指由那些百貨店轉型而成的購物中心,它們帶著濃重的百貨店痕跡,不是純粹的購物中心。
這類購物中心該怎么“玩”?最好的辦法可能是集二者之長而各去其短,即既保留百貨店的商品力、強營運、優服務、高坪效,又引入購物中心的高顏值、多功能、“城會玩”、大流量。
一、常規購物中心與傳統百貨店的主要不同
如今的購物中心與百貨店就如孿生兄弟,長得越來越像,差別越來越小。但常規購物中心與傳統百貨店還是有很多不同:
(一)從規模體量來看
購物中心普遍面積較大,主流店的面積多在10-15萬㎡左右;
而百貨店大都在2-6萬㎡之間。
(二)從店堂空間來看
購物中心更多著眼于吸引顧客進店、長時間停留,更加重視空間設計、場景打造;
而百貨店更多地圍繞品牌展示、商品展售打造空間。
(三)從客群定位來看
購物中心多以消費者年齡、喜好、消費心理、消費行為等因素定位,將定位和屬性類似的品牌商鋪聚集起來;
而百貨店多以客群的收入和階層定位,分高中低端百貨。
(四)從經營內容來看
購物中心將購物、餐飲、休閑娛樂等不同業態有機組合,吃喝玩樂購“一條龍”服務,有較強的社交、娛樂屬性;
而百貨店更多地偏重于商品經營,尤其是服裝經營,其他業態多為補充和點綴。
(五)從區域劃分來看
購物中心多按消費者需求、消費習慣劃分經營區域;
而百貨店更多地按品類、銷售的關聯性分區。
(六)從經營模式來看
購物中心多以租賃經營為主,實行統一管理、分散經營,是商業集合體,品牌商鋪具有經營自主權,購物中心的收益主要來自租金收入和物業增值;
而百貨店以聯營為主,同時有一定比例的自營及租賃經營,實行統一管理、統一經營,是商業集成商,百貨店多統一收銀,對現金流具有較強控制力,其收益主要來自租金、聯營扣點及經營利潤。
(七)從營銷促銷來看
購物中心多著眼于吸客旺場,采用營銷活動吸引消費者進店,并盡可能地長時間停留;
而百貨店更多地著眼銷售提升,重點開展促銷活動。
(八)從渠道價值來看
購物中心是當前商業零售的主流形態,正處在快速開店之中,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群體,同時賦予了品牌極大的經營自主權,更好地體現了共贏的原則,是品牌商追捧的零售形態;
而百貨店近年遭遇困境,關店多于開店,客流持續減少,業績持續低迷,因此越來越多的品牌選擇進駐購物中心,淡出百貨店。
(九)從消費體驗來看
購物中心面積更大、環境更好、體驗更優,高比例的餐飲、休閑、娛樂、文化等業態,具有較強的社交屬性、消費黏性,是提供生活方式解決方案的商業服務平臺;
而百貨店多以服飾、化妝、珠寶、箱包、鞋履等零售品類為主,更多地滿足消費者功能性、實物類消費需求,經營相對單一,空間局促、服務設施欠缺,具有較強的替代性,受電商沖擊強烈。
二、百貨店的優勢
顯而易見,購物中心的大體量、多業態、強體驗、高人氣完勝于百貨店,無論是客群定位、功能布局還是空間打造、消費體驗,都更多地從消費需求、消費變化、消費習慣出發,更好地體現了消費者中心地位,表現出了鮮明的需求導向、流量導向,更好地順應了消費品質化、家庭化、生活方式化發展方向,順應消費重心從功能性、實物型消費向服務性、體驗式、社交化、泛娛樂化消費轉移的趨勢。
相比之下,百貨店過于追求客單價、提袋率、高坪效,更多地從自身的角度、生意的角度出發規劃空間及布局,如按品類分區實際上就是按供給方劃分功能,空間也更多地是為品牌和商品打造,營銷促銷也更多地著眼于銷量的提升,甚至可以說,百貨店所有的動作都圍繞一個中心:銷售。
同樣是商業零售空間,同樣追求銷售業績增長,購物中心顯得溫文爾雅、從容不迫,而百貨店開門見山、直奔主題。因此,消費者越來越不待見百貨店而青睞于購物中心,品牌商也越來越重視購物中心而忽視百貨店。
但百貨店也并非一無是處,事實上它還有很多值得購物中心學習、借鑒的地方:
首先,直接面對消費者,更了解消費者。
購物中心統一管理、分散經營的特性,決定了它只負責做“場”,而品牌店鋪負責經“商”,也就是說,購物中心的直接服務對象是品牌商鋪,消費者只是購物中心的間接客戶,大多數購物中心甚至不能為顧客開具統一的發票。
相比之下,統一管理、統一經營的百貨店直接面對消費者、直接服務消費者,因此也更了解消費者,能更準確地感知消費變化。
其次,既重招商,更重營運。
到目前為止,我國購物中心的數量大概是5000多家,但成功經營的占比不超過10%。主要原因就在于,很多由地產商開發經營的購物中心只注重前期開發、招商,而輕后期的營運、管理,或者說專業營運能力遠遠不足。造成的結果就是,很多購物中心開業時很火,但過后就歸于沉寂,也有不少購物中心基本淪為望天收的“市場”。整體上,購物中心雖具大流量、高人氣特點,但銷售、坪效、回報遠遠低于百貨店,失敗的購物中心的比例也遠遠高于百貨店。
對百貨店來說,招商完成只是“萬里長征走完第一步”,后期的精細化營運、精準化調整更關鍵,“好店是調出來的,不是開出來的”,再牛叉的招商團隊,也不可能一步到位、一勞永逸,何況很多商業地產的招商都是委托第三方機構代勞的,“水土不服”、后繼乏力等現象在所難免。
最后,會員管理、服務更到位。
顧客是零售企業最寶貴的資源,優質會員更是核心資產。這一塊得到了所有百貨店的高度重視,近幾年更借助技術、數據等手段實現升級。對比之下,很多購物中心尚未建立自己的會員體系,會員更多地分屬于品牌商,購物中心難以從平臺層面提升售后、會員服務。
作為一種走過100多年發展歷史的零售業態,百貨店值得學習、借鑒的地方遠遠不止這些,百貨人扎實的基本功、成熟的服務體系,一些優秀百貨企業強大的自營能力、高效的資源利用等等,也都值得購物中心繼承和發展。
三、類購物中心該怎么“玩”?
很多由百貨店擴建、轉型而來的類購物中心,如杭州大廈、武林銀泰、金鷹新街口店、上海淮海755、西湖銀泰城、宜昌國貿大廈等,既具備了購物中心的高品質、高顏值、多功能、強體驗、高人氣,又保留了百貨店的強營運、優服務、高坪效,可謂“叫好又叫座”,在購物中心時代依然引領商業潮流
這種類購物中心應該怎么“玩”?從一些百貨店成功的轉型經歷來看,以下幾點或值得參考:
首先,轉變觀念
1%的基因差異就會導致了全然不同的物種,況且購物中心與百貨店的差異遠不止1%,最大的差異當屬思維的差異,百貨店是銷售思維、業績導向,購物中心是流量思維、需求導向;百貨店一切以銷售為中心,追求業績的最大化,而購物中心以消費者為中心,追求流量的最大化。
有些百貨店轉型而來的類購物中心,對初期的高流量、低成交感到不適應甚至恐懼,實際上大可不必,有了足夠的流量,就有了調整優化的時間與空間,轉化率的提升可以期待;而沒有流量就沒有一切。百貨店近些年的日漸式微,根本和直接原因就是流量的持續衰減。
其次,重新定位
那些有機會擴建、轉型為類購物中心的百貨店,一般都是當地百貨市場很強勢的,轉型更多地是出于“遠慮”而非“近憂”,換句話說轉型的目的多是布局未來而不是解決當前的生存困境。
因此,原有客群決不能丟,重新定位是對原有客群的鞏固、擴大和優化。這些門店普遍定位在中高端,客群年齡偏大,青黃不接,急需補充年輕群體,否則前景堪憂。
重新定位就是提升門店的包容性、精致化,以目標群體的生活方式定位,一二線城市的店可以考慮在細分市場的深度上做文章,而三四線城市的店應更注重綜合性、包容性。
重新定位不僅是對百貨店時期定位的修正,更是在購物中心時代背景下聚焦吃喝玩樂購、衣食住行學的重新規劃和設計。
其三,空間重構
小打小鬧、修修補補的改造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從百貨店到購物中心,非經大刀闊斧、顛覆重構不可,借擴建、改造之機,重做一遍可能是最好的選擇,否則只能是形似而神非。
重構應著重于兩個方面:
一是從調整后的定位出發,遵循流量最大化的原則,規劃功能、業態、品類布局,引進適應目標群體的餐飲、娛樂、社交、文化等功能、業態,通過創新的業態組合、多維度社交娛樂內容的注入、原創、新奇元素的點綴,實現從百貨店到購物中心的跨越;
二是從消費者體驗需求出發,重新規劃、設計、打造空間、場景,創造層次豐富、品質凸顯、多元立體的人文創意空間,打造類似于上海靜安大悅城的“愛情地標”、南京水游城的“水景”、上海巴黎春天的巨型滑梯等標志性的文化景觀,讓年輕消費者尖叫、打卡,布局一些年輕人喜愛的前瞻科技、智慧零售。
總之,成功的購物中心有兩大基本特征:環境極盡高大上——有些新興十元店都在按奢侈品店的級次打造店鋪,很多新零售超市店都在重金打造環境的時下,這是凸顯購物中心時代感、高品質的不二法門,怎么挖空心思都不為過;內容盡可能地親民接地氣——凡消費者期待和歡迎的,都應盡可能地滿足,包括一些小眾的原創品牌、地方特色店鋪。
百貨店是用來“逛”的,其吸引力主要來自品牌、商品,相對單一;購物中心是用來“玩”的,其魅力來自功能的強大、業態的豐富、互動的多元、環境氛圍的優雅,它們共同形成的合力,才是搭建與消費者情感聯系紐帶、激發人們對品質生活、新生活方式向往與幸福感的關鍵力量,這些也才是消費增長的新能力、新動能。
其四,多元經營
幾年前筆者就寫文章預測“購物中心百貨化營運將成常態”,這些年,越來越多的購物中嫁接了百貨店的營運管理,證實了筆者的判斷。
在經營模式上,百貨店以聯營為主、集自營、租賃等多種經營形式于一體的混合經營模式,可能遠勝于購物中心單一的租賃經營,一是門店可以直接接觸、服務于消費者,更好地管控商品質量、經營品質、食品安全,能夠更好地服務于消費者,而不是將這一切都寄托于品牌商;二是門店能更好地分享經營成果,有更強烈的創新、營銷動力;三是能更好實施后期調整優化,常變常新,始終保持對消費者的吸引力。
沿襲百貨店的多元經營模式而不是轉變為購物中心單純的租賃經營,這也是那些成功轉型的類購物中心兼具購物中心強體驗、高人氣與百貨店的高業績、高坪效的重要原因。
最后,“營”“促”結合
“城會玩”是購物中心的核心能力之一,腦洞大開的創意、花式翻新的活動,是購物中心成為“第三生活空間”的關鍵性力量。尤其是在當前消費疲軟、需求不振,而購物中心數量過剩、競爭慘烈的時,誰能玩出新意、玩出花樣,誰的勝出機會就會更多一些。
事實上,購物中心是不折不扣的“節假日經濟”代表,普通的周一到周四基本都是“蟄伏期”,只有周末、雙休和節假日才是“綻放時間”,加上購物中心體量普通較大,也需要持續不斷地導流,否則就會冷場——購物中心那么多,你總得給顧客一個進店的理由。
很多購物中心在創意營銷、話題炒作上不惜血本、下足了功夫,各類異業聯盟也玩得很溜——這些都值得類購物中心學習,但一個顯而易見的短板是,不少購物中心的活動做得很成功,客流量也很多,但成交率很低,關鍵原因在于,缺乏配套的促銷——購物中心的促銷一般都是品牌個促,整合式促銷相對較少,這也是造成高客流、低成交的重要原因。
筆者認為,營銷活動的重要性怎么強調都不過分,但購物中心不僅需要情懷、調性,也需要優惠、讓利,讓消費者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畢竟購物中心是要參與市場競爭,要打仗的,落腳點還是要提升業績。因此,百貨店強大的促銷能力在購物中心時代依然大有用武之地。
類購物中心應該發揮自己營運、促銷方面的優勢,一方面,通過持續不斷、新意翻新的活動,搭建便捷的蘊含人文關懷的商業場景,導入源源不斷地流量;另一方面,圍繞會員的興趣愛好實現圈層化運作,整合品牌資源、聯手聯盟商家開展豐富多彩的促銷活動,以場景氛圍營造構成消費動機,以互動體驗激發消費沖動,以精準營運、促銷提升消費轉化,變流量為銷量,為品牌導入精準客群,為門店增加會員,創造品牌價值、顧客價值。
(作者系聯商專欄作者老笑,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禁止轉載!)
- 該帖于 2018/10/29 14:38: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