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專欄:我與北京超市發二十五年友誼的建立中、一起見證了中國連鎖業的發展與變革。
曾經有一面鮮明的旗幟、引領著中國連鎖業的革新與發展,今天、我們連鎖人在思索中國零售在皇城根下的下一次崛起、我們以超市發新老領軍人物神圣使命的傳遞、為新的旗幟、我們要發出一聲響亮的聲音、我們要亮出一塊響亮的名片。我們要響應國家的意志、引領中國連鎖人、樹立文化自信、建立屬于連鎖業的文化價值!那么中國連鎖業的春天還會遠嗎?
超市發首任董事長李秀珍和顧國建
北京超市發是中國連鎖超市中的一面旗幟,1994年就以海淀副食品和海淀菜蔬公司合并,成立超市發。這是中國最早的連鎖超市公司之一。1995年成立伍富連鎖公司,1999年超市發改制為超市發連鎖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超市發的超市門店具有鮮明的社區特征,但由于各個社區的不同,包括目標顧客、門店的大小,門店周圍的業態配合與競爭等,還是需要對處于各個社區的超市進行不同的業態定位、功能再造等,業態創新永遠是超市行業乃至整個零售業一直要去做的事情。
1
便利 休閑 購物 區域的打造
超市發的這四家門店改造始終都貫徹了讓消費者在賣場中體驗度提高的原則,比如學院路店采取了便利店復合在超市中的開店模式,即進門的左側是超市發羅森便利店,便利店設在門口讓一些快速購買指定商品的顧客可以拿了商品就走,體驗感很好,另外,到了晚上,超市落門停止營業便利店照樣可以24小時營業,對夜貓子的大學生實在的便利。可以這樣說,便利性地購物是消費者購物體驗的重點性訴求!
(便利店里老年顧客已經成為了常客,與日本便利店發生的情況一樣)
學院路店右邊是超市的服務區,把當中最大的中庭讓出來給消費者做休閑的區域,讓消費者有一個舒適愉悅的休閑環境,中庭休閑區還布置了花坊和書吧,這應該是設計者的匠心之作。拿出門店中最黃金的區塊給到消費者當休閑區是要有對消費者的深刻理解和相當膽略的,但超市發做到了。如何看待門店中休閑區的設計是挑戰經營者的經營思想的。
購物的場景打造是非常要求功底的,顧客進來了拿什么東西賣給消費者呢?這個就是學問,比如,在超市發門店里水果的售賣是有講究的,一是要滿陳列,有序陳列和裝飾陳列,讓瓜果飄香的田野景象能在超市里展現。我看到一些帶著孩子的老人和父母在富有藝術感的水果陳列架前給孩子講著什么,無疑超市的水果貨架已經成了孩子們學習自然的課堂。
如果說哪一天超市的生鮮食品區真的成了孩子們學習食材知識和自然知識的一個大課堂,那么我們實體店還怕消費者不進門嗎?在超市發門店里許多水果的售賣是經過藝術性手繪的,比如,蜜柚的果皮手繪法大大增強了商品的趣味性,觀賞性以及便利性,這種藝術性的手繪銷售法對處在學院區的超市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學院路店還利用沿街窗臺放置了應景的花卉,實在是超市改造的一大亮點。
對超市而言,商品品類管理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能讓目標顧客在賣場里迅速而便捷地發現自己心儀的商品。我發現在超市發學院路店里,替代過去供應商堆頭商品位置的商品是在學生中流行的網紅商品,比如吃麻辣火鍋必喝的涼爽性白酒等,生意十分的火爆。購物場景的打造看似簡單但涉及到的技術和學科十分之多的,市場營銷學、品類管理技術、商品空間可視化管理技術、消費心理學等等,等等。
看得出來,超市發門店的改造是花了心思的,力求把顧客的體驗放在了第一位的,但要做到真正把顧客放在第一位還是不那么容易的。
2
超市要給到消費者讀書的空間嗎?
超市發四道口店的改造采取了巧妙的超市商品功能的拆分,在植入便利店的基礎上將超市的文化學習用品和生鮮食品分別配置在一個獨立空間里,并導入了一個在全國超市里首家的圖書館“超書房”,這個書房是超市發與海淀區圖書館長期的合作項目,可提供數千冊人文社科類圖書免費閱讀,書籍做到每月更新,書屋內還掛了勵志的條幅催人奮進。
超市發給到了消費者一個獨立的讀書空間,這后面引發的思考是,商業中植入或體現的文化可以各種各樣,但拿出一個獨立的空間作為一個公益性讀書場所其意義已經超出了一般的商業的利益運作和公益性舉動,所折射的可能是主辦者的一種思想訴求,讓整個民族在電子多媒體快餐式文化中走出來,走進書房閱讀書籍在字里行間的讀書中,用感悟的思想和行動建立起中華民族文化的自信。
超市發的圖書館使我聯想到在美國看到的一個場景,紐約世貿大廈新樓旁邊的一條街上有著一家全食超市,在超市的二樓有著與樓下超市同樣面積的休閑區,面積達到1000多平方,人們可以在樓下的超市里買了食物到樓上去吃,也可以拿著在其他地方買的食物去那里吃,不管是何人都可以去那里吃飯聊天休息。
超市的工作人員告訴我,紐約是世界的大都會,在如此繁華的商業與旅游中心我們只是想提供一個能讓來自于全世界的人有一個歇歇腳的地方,且不受風雨的干擾。我聽之心中震撼,對商業的逐利價值有了新的解析,可持續發展的企業其價值觀一定是為大眾著想的,感嘆的是,世界之大,但普世的人文思想是相同的。
3
高頻剛需與低頻剛需的綜合服務平臺
玲瓏路店是超市發4家改造的店中首家實施了“社區商業e中心”開發方案的門店,其設計思想是打造一個滿足消費者高頻剛需(如生鮮食品)和低頻剛需(理發、維修等)綜合服務平臺,即在生鮮超市的基礎上植入不同的服務功能。
(看到這個場景非常激動,大學畢業我賣個半年時間的布,由此進入零售業)
當今的商業每家都在說提升對消費者的服務,但對服務的項目、內容和方式等等的方面細研一下就會發現商家的服務還是有很大的要提升的空間的。反觀超市發玲瓏店的綜合服務平臺還是可圈可點的,服務內容都是解決消費者需求痛點的,比如老人的理發、衣服的整改、被褥的定制、五金類的小修小補等,這些服務雖然都是低頻但確實是剛需,如果光想著盈利,這一切都是不可能做到的。
超市發社區e中心的服務方式采用了各種電子化的服務手段,同時搭載了許多外賣的服務平臺,如以無人駐店的方式引入自助洗衣等,服務方式的多樣化和個性化是結合各種商圈客群的差異化需求做出的,使綜合服務平臺也能像個超市門店的定位一樣做到一店一策,實屬不易的。
4
藝術不僅是超市的一道裝飾風景更應有深厚的文化底蘊
超市發玉泉路店的改造植入進去許多的北京的文化元素,就如學院路店一樣植入了花卉的藝術元素。在玉泉路店我們看到北京的代表性文化元素如紅墻綠瓦、窗欞窗花、鳥籠、京劇臉譜、水粉畫、戲臺等等,為什么在一家普通的超市要植入這樣的一些北京的文化元素呢?
我的思考是,做企業做到一定的高度一定是文化的高度,而文化是需要積淀的,超市發企業在超市門店中如此堅決地植入文化的元素只能說明企業家的思想境界在向文化的新高度邁進。
傳統的文化和傳統的習俗的要沉淀下來保護起來,在傳統文化中以體現風土人情、民俗文化為代表的民間藝術、是經過千年的沉淀得以保留的,我們一定要通過藝術設計、巧妙的植入百姓日常購物體驗的情景中、讓購物成為一種集生活藝術、家庭教育、人文樂趣為一體的新時代生活方式。
對傳統文化而言,可能最好的形式不是放在博物館里,而是能夠進入平常人家,進入消費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去的場所,超市這個提供消費剛需的這個公共場所無疑是個好去處,它不但是個保護的好去所,而且還是一個能夠激活這些文化元素活力讓其進入百姓生活好去所!
在企業界有這樣一位熱愛藝術的好朋友曾經與我討論過這樣一個命題與設想,即“以普世的價值觀為指引,以連鎖店為物理載體,打造一個以美學為主題,以科學(AI技術)為普及方式,融入文化藝術體系,讓連鎖便民超市升級成為生活藝術館。讓民眾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和獲得民間藝術和傳統文化的精髓。讓商業的文化價值提高!新型的商業連鎖要讓全民藝術,全民教育和百姓的精神生活全面提高,這是連鎖人的使命召喚!”
如果我們的超市和其他的連鎖店業態都成為了老百姓的生活藝術館,難道我們還會害怕消費者不進門嗎?實際上中國的商店中可以進行文化藝術植入的空間是非常巨大的,而我們往往無視了這些空間的文化價值創造能夠帶來何其多的商業價值啊!
當今許多的文化產業舉步維艱,很重要一個原因是沒有民間生活結合的基礎,超市發讓傳統文化和民間藝術進入了百姓的日常生活,開創了超市新的文化之旅。實際上只要設計到位和藝術在行,我們能用很小的成本投入就能做出很好的藝術品。藝術不僅是超市的一道裝飾風景,更應是深厚的文化底蘊,中華民族文化的自信需要每個中國人踐行,超市發帶了個好頭!
5
超市發有個好的帶頭人——李燕川
(海淀置業董事長張麗君、顧國建、超市發董事長李燕川)
我認識李燕川的25年里,看著他從一個售貨員成長為超市發連鎖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長,真的是經過了多少風風雨雨,大家都看在了眼里記在了心里。但只有他最知道其中的酸甜苦辣。此次對超市發4家門店的考察還有一個體會,超市發的員工精氣神都很足,這在國有企業中真的是不多的,更令人驚喜的新一代超市發人也成長了起來,這令我欣慰。
(來源:零售顧事,文/聯商網特約專欄作者、上海連鎖經營研究所所長顧國建,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 該帖于 2018/12/3 20:31: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