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質是社會性。
而社會交往性是人的本能。正是利用這種社會交往性,微信成為當前最主流的通訊工具。
數據顯示,2011年微信上線后,月度活躍用戶井噴式上漲。2015年,微信月活躍用戶達到5.49億。2016年,微信月活躍用戶達到6.5億。2017年,微信月活躍用戶達到9.36億。2018年,微信月活躍用戶達到10.98億...
依靠這種巨大的流量瀑,微信2012年推出了能進行一對多媒體性行為活動的微信公眾號,近年上線了小程序。
從微信的整體發展歷程看,其從社交到商業的發展軌跡非常明顯。
微信從1.0版本到2.2版本功能只是為了滿足基本的朋友溝通,5.0版本的支付功能上線,讓微信徹底向商業化工具發展。
微信官方報告宣稱,目前微信交易額已經超過1萬億元,這昭示著微信已經成為了消費者日常交易平臺之一,而微信之所以能取得這番成績,是由于微信群、朋友圈、公眾號、小程序四大核心盈利板塊的運營。
那么作為一個集社交、賣貨于一體的通訊工具,農業品牌該如何在社群時代與微信合作,打開農產品銷量的大門呢?
微信群聊是微信的主要功能之一,也是社群時代微信核心盈利板塊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目前看,微信群有三種變現方式
1. 分享式變現
分享是群聊變現的最常用的方法,將轉化率和打開率低的活動或產品信息轉發到群聊中,引發群成成員關注。
2. 會員式變現
微信群聊會員式變現其實就是進群收費的方式,當微信群聊能夠給用戶帶來一定價值時,可以采用進群收費的方式實現變現。
3. 電商式變現
用簡單話來說,就是在群里賣貨或課程,微信購物不如淘寶的購物的目的性明確,而微信群聊將一個興趣愛好的用戶匯聚到一起,更能激發用戶共同的購物需求。
從農企操作看,這三種方式皆有涉獵,尤其是電商式變現,在農產品營銷領域有相當的普遍性,一個人管理一個500人的大群,通過產品分享、活動分享進行交互,從而實現產品的銷售。在糧策研究院看來,目前這種方式只是微信群聊的1.0時代,有三大弊端:
1、價格為王,進一步拉低了農企利潤。對于營銷人員,其拉人進群或開展社群營銷核心的砝碼普遍是價格,通過低價刺激參與者,短期或許會產生一定效益,但從長期看,卻是一種飲鴆止渴的行為。當然,也有部分農企認識到這一點,在群里推廣高價值產品,但普遍無人應答,成為死群。
2、社群即工具,有群無社,無交互性。社群成為死群還與農企對社群的定義有關,大多農企只是將社群當做營銷工具在用,每天不停地發產品鏈接,發廣告,缺少對群成員內心的關注,對需求的洞察,導致群里無交互性,無以為繼。
3、忽視本質,拉人隨意,優化緩慢,導致有侵擾,無營銷。具體說,所謂社群,是有共同語言、興趣愛好者組成的社群,大家可以就共同的興趣愛好與目的,通過圖片、視頻、網址等形成信息交互,從而保證社群的持續發展。但現實是,農企經常基于自身資源,前期沒有溝通,后期不做優化,直接拉人,每天群里發信息,結果侵擾是有,營銷效果卻聊勝于無。
基于目前社群營銷三大弊端,微信社群營銷必須升級2.0時代,強化價值度,形成活躍度,實現氛圍度,只有三度營銷,才能突破產品、價格等弊端,真正讓社群贏銷未來!
1、品牌度:圍繞用戶需求建立農業品牌價值群。
如上所述,微信群是對某個領域感興趣或對某類事物喜愛的人建立起來的小圈子,因此,在群成立前,必須找準品牌與用戶需求的平衡點,賣大米不一定要建立“銷售群”,可以建立“米食文化群”,賣紅棗不一定說“便宜好棗”,可以建立“益養美麗生活”群,只有讓產品與消費者建立“共同的認知”,才能形成共同的話題,吸引用戶,讓群真正贏銷!
2、活躍度:有人有內容有活動,活躍方有價值。
有了共同的文化認知,有了前期溝通,可讓群的價值基礎夯實。但群真正產生價值在于持續活躍。而這就需要有個系統運營的過程、
比如持續創作大家感興趣的文字、圖片、視頻內容,比如定期發放獎勵、用線下活動刺激線上成員、用KOL帶動整個群,在筆者看來,活躍度是讓微信群保持新鮮度的方式,只推銷,沒有價值交流的群往往會變成死群。
3、氛圍度:持續優化,從賣貨升級為賣無形的貨物才是王道
沒有一成不變的社交,社群營銷也需要持續優化,一方面要持續輸血,另一方面也要定期清理死粉,確保群的質量;對于持續活躍的群成員,不能僅僅賣貨,必須設立VIP制度,就如微信群變現方式中的會員收費,將微信群設置成為會員制群聊,對于會員提供更高的福利,輸出更深入的價值。
未來的農企比拼的絕不是銷售額,而是粉絲量,從做產品到做人群,這是農企升級的必由之路,也是微信群聊2.0時代的核心,只有能輸出社會化價值、提供價值化產品、吸引會員化消費的社群,才能真正使群價值最大化,持續變現下去。
附件下載區: 鼠標左鍵單擊文件進行下載
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