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銀泰商業CEO陳曉東,是個腦力活兒——必要條件、充分條件;熵增、熱寂;知行合一……這些不斷蹦出來的詞匯,以及讓人愣上2秒才能反應過來的冷笑話,一度讓零售君感覺有點招架不住。
采訪陳曉東,又是件讓人覺得特別過癮的事兒——一口標準的京片兒,摩羯座特有的嚴密邏輯以及認真的態度,讓零售君不禁心生敬佩。
幾年前,銀泰店慶。大家忙到凌晨,送走所有顧客以后,陳曉東和同事們一起走出銀泰百貨。他回頭看著那幢熄燈后漆黑的大樓,說:“大樓里有一只困獸。”
這不是冷笑話,更不是恐怖片里的橋段,而是當時陳曉東對銀泰的真實感受。
“我們天天都在大樓里,服務的是走進大樓的顧客。”陳曉東說,“我就問一個問題——路過門口的人,為什么要走進銀泰百貨?如果給不出理由,那銀泰就是被這幢建筑束縛的一只困獸,沒有機會跨出去審視整幢樓。”
如今,銀泰運用互聯網技術和數據,嘗試了許多新零售創新舉措,逐漸變成了一只“萌萌的,有點小神通的小怪獸”。
困獸萌變,靠什么?
這個轉變是如何發生的?陳曉東總結為兩個詞:外行的心態、內行的眼光。
對零售業,陳曉東是個名副其實的外行人——學的專業是經濟學,加入銀泰前一直從事經濟、金融相關的工作。但是陳曉東對此并不介意:
“外行有外行的好處。如果完全陷入行業里,就容易被一些細節所困。有時候還是要退后半步看一看這個行業到底是什么樣的狀況。”
加入銀泰后,陳曉東會提出很多疑問,同時得到很多模糊的回答:
“為什么要做促銷?——因為去年也做了,所以今年也要做。
為什么促銷只在這個時間做,而不是昨天或者明天?——因為今天過節。
為什么要送券,而不是直接打折?——因為往年促銷都是送券。
……”
這些問題聽著很外行,卻能迫使銀泰站在消費者的角度去審視一直以來的慣常做法。
“我們的經營理念中第一句話就是‘以客為先’,但很多時候我們做的是‘以店為先’的事情。”陳曉東說。這時候,如果能抱著外行的心態,就會發現零售行業里存在著很多不合邏輯的做法。
“同時,你還得具備內行的眼光,否則即便你發現了問題,也不知道該如何去改變零售行業。”說這句話時,陳曉東顯得格外堅定。
一個外行人,如何才能具備內行的眼光?陳曉東的答案只有4個字:不斷學習。
“學零售行業的運作邏輯、行業操作慣例。這個行業并不是一無是處,它有自己的合理性、邏輯性,也有自己的價值。”陳曉東說,學習的過程讓他對零售行業心存敬畏。
懷著敬畏之心,結合互聯網,重構零售要素——這是陳曉東為銀泰找到的新零售升級良方。
小怪獸長角,功力漸增
人、貨、場是新零售語境中出現最多的詞匯,也是大部分企業落地新零售的最重要抓手,銀泰也不例外。
然而,同盒馬鮮生這個零售“新物種”相比,銀泰的人貨場數字化重構就是一場“舊城改造”,難度巨大。
以商品數字化為例。普通商超的SKU量級在3000~5000,流行百貨店的單店SKU在1000萬以上,而銀泰百貨的SKU已經達到了5000萬,這使得商品數字化變成了一個繁瑣的浩大工程。
再者,商超里多為標準品,一瓶可口可樂,一包樂事薯條,通常很多年都不會改變。而百貨店的商品每季、每月都會有變化,商品頻繁的流轉更替使得數字化進程難上加難,需要耗費巨大的資源。
然而,商品數字化再難,銀泰還是堅持在做。截至2018年9月,銀泰商品數字化程度達到58%。這個數字意味著,銀泰將從過去籠統地知道哪個品牌好賣變成知道哪款商品好賣;同時也意味著,銀泰已經向“人貨匹配”邁出了一大步。
銀泰百貨的美妝魔鏡
銀泰邁出的另一步是會員數字化。
2017年初,銀泰推出數字化會員注冊,將線下顧客轉為銀泰購物App“喵街”的會員。2018年7月,銀泰會員實現了與天貓、淘寶會員賬號的互通,隨后,銀泰又完成了與支付寶的打通。
從先在企業內部打通線上線下會員數據,到連接更大的平臺,銀泰逐漸實現了會員的可識別、可觸達、可運營,并能做到人與貨的個性化匹配。據統計,目前銀泰擁有的活躍數字化會員已經超過450萬。
在陳曉東看來,會員數字化和商品數字化“是今后任何一家零售企業必須要做的事情”。原因很簡單,在零售鏈路中,人與貨是斷然不會消失的。
那么“場”將會怎樣?作為承載商品和服務顧客的場所,百貨商店在未來零售中是否還存在?如果存在,將以什么樣的形態發揮作用?
對于這些問題,陳曉東沒有給出明確答案,他說:“要看清未來的零售,靠的是現在不斷的實踐和探索。”
于是,在“場”的數字化方面,銀泰將顧客在商場內購物的行為和場景遷移到了喵街App上,完成了線上、線下的打通。
喵街的定位不僅是個App,更是銀泰的操作系統,其最終目的是要提升運營效率,更好地為顧客服務,將銀泰從原來傳統百貨業的“物以類聚”(人找貨)轉變為“人以群分”(貨找人)。
對零售要素進行數字化重構,銀泰還只是在路上,陳曉東也曾謙虛地表示,如今的銀泰“小怪獸”才剛剛長出一只角,伸出一只手,還沒有完全成型。
銀泰百貨的刷臉支付和掃碼支付
網紅店,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采訪中,陳曉東描述了一個未來零售的場景:
顧客在百貨商場能夠很方便地找到自己想要的商品,這還只是比較淺層的效果。
在未來,機器會比你更了解你自己。比如你逛街的時候,可能并沒有明確的購物需求,但是機器和系統能夠識別某件商品適合你,然后把它推薦給你。
如果機器算法真的達到某種極致的狀態,顧客為什么還要去逛百貨商場呢?
對于這個問題,陳曉東表示,這需要大家一起來想象:當機器比你更懂你的時候,你是不是就一定沒了逛街的需求了?甚至當技術發展到使生活更加便利的時候,又會出現什么樣的情形?
“當汽車替代馬車后,人們節省下來的時間都干嘛了呢?好像也都沒閑著。”陳曉東似乎把對這個問題的思考帶到了哲學的高度。
然而,無論科技如何發展,最終能夠在零售終局留存下來的,必然是能夠為顧客創造價值的要素。這,也是陳曉東一直在思考的問題——百貨業如何才能更好地服務顧客,為他們創造價值。
隨著電商的迅猛發展,傳統零售受到巨大沖擊,首當其沖的便是百貨業。2014年前后,中國百貨業的增速降到了個位數,而在此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百貨店都始終維持在20%左右的增長水平。與此同時,購物中心逐漸崛起,吸引了大批年輕消費者。
于是,在業內出現了一些觀點:百貨店摩爾(mall)化、購物中心化,甚至有人提出購物中心將取代百貨商場。
對此,陳曉東明確表示:百貨和購物中心是兩種不同的商業形態,服務同一群顧客不同的兩種需求。
“從布局就可以看出來,百貨是按照品類布局的,顧客能夠比較便捷地挑選想要的商品;購物中心是以客單價和品牌布局的,如果顧客對品牌的認知度比較高,就可以通過品牌來挑選商品。”
這兩種商業形態無所謂哪個更先進,也沒有代際關系。
“還是要回到顧客的視角。餐飲、網紅店確實能給百貨商場帶來一定的客流量,但是如果不解決根本性問題的話,誰也救不了百貨商場和購物中心。
根本問題是什么?就是你到底能不能給顧客提供他們所需的商品和服務。怎么知道顧客需求是什么呢?只能運用互聯網和數據!”
陳曉東不等零售君發問,一口氣把其中的邏輯關系給理了個透。
互聯網+零售 vs. 零售+互聯網
目前,銀泰的顧客中有90%是通過手機完成交易鏈的,而銀泰的核心業務幾乎都架構在互聯網上。陳曉東曾表示,“從這個角度來看,銀泰是一家基于互聯網的公司,而恰巧在做百貨的生意”。
這樣的表述,若是被不明就里的人拿來斷章取義,或許會質疑一個沒有零售基因,不懂零售的人如何能帶領銀泰實現新零售。
然而,在陳曉東眼里,所謂“銀泰是一家互聯網公司”的真正含義是——互聯網對銀泰而言是如同水電煤一樣的基礎設施。
以2018年雙11為例,杭州武林銀泰總店在當日創下了銷售額突破2.5億的單日歷史新高,日均快遞量超過3000單,若沒有互聯網做支撐,靠原來傳統的辦法,肯定做不了這么多單生意。
據介紹,銀泰雙11當天產生的交易額,需要290家傳統百貨公司從早忙到晚,才能把這么多錢收完。
銀泰雙11訂單
更為重要的是,如今,顧客完全變了,90后、95后已經逐漸成為了消費主力人群:
“他們是互聯網的原住民。他們不會覺得有一個東西叫互聯網,就像我們一按開關燈就亮了,一擰龍頭水就流出來了一樣。互聯網已經成為年輕一代生活當中必不可少的一項要素。”
銀泰要服務好年輕顧客,就必須跟他們站在同一個基礎上,“否則你跟他雖然都在講中文,卻彼此不理解。”
如今,銀泰的顧客群眾,90后的增長速度高過其他年齡段顧客,95后的增長速度高過90后顧客,這說明年輕人更喜歡像銀泰這樣完全架構在互聯網上的零售企業。
在采訪正式開始前,陳曉東看了一遍采訪提綱,要求去掉一些有關他個人的問題,他說自己更愿意談工作上的事兒。作為一名職業經理人,這樣的態度讓人感覺恰到好處。
不過,零售君在結束采訪之前,還是問了一個套路問題:如果能夠回到過去重新選擇,你會做出跟現在不一樣的決定嗎?
陳曉東笑答:“毫無疑問,誰都會有這樣的時候。但是我覺得用曾國藩的一句話會更好一點——既往不戀,當下不雜,未來不迎。”
(來源:新零售商業評論 葛偉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