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企業名稱相比,產品品牌名更接近消費者,是產品與用戶溝通的窗口單位。
一個好的產品品牌名,能讓用戶看到產品時,產生高度正向聯想,充分關注,促進購買。本質上,一個好的品牌名就是一個發光的引流體。
那么,如何才能起出好的產品品牌名稱呢?
在糧策品牌研究院程青云看來,在每天有數萬個商標申報的背景下,品牌命名已經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須依據“四三二一”法則,大膽命名,小心求證,方可沙里淘金,真正找到能讓優質產品充分釋放能量的名字來。
“四”——農產品品牌命名的四大經典方法
一、產地法:讓產品品牌因區域性而閃光
一方水土,一方物產。消費者購買優質農產品,最關注的莫過于產品來自哪里,因此,融合產區特點進行命名是農產品品牌命名的重要法則。
山東東營區域品牌黃河口,就是依據自身產品處于“黃河入海口”的土地上而命名;柴達木枸杞更是直接借助“中國聚寶盆”柴達木盆地認知,進行直接引流。
受制目前相關法律規定,企業類產品品牌雖不能直接用地域命名,但想辦法凸顯地域感受,依然是農產品品牌命名的重要法則。
方正大米品牌“寒育”,雖沒有方正字眼,但透過名字,依然能讓消費者產生品牌來自東北的感受,從而提升了認知價值。五常大米品牌“龍禾源”同樣,通過嵌入黑龍江的“龍”字,一定程度上可以引導認知。而“依米蘭香”則更是巧妙地將“依蘭”地域名通過和米香的互換互插,外在巧妙排版,成功地讓產區成為了品牌的背書。
不管采用怎樣的方法,讓自身產品與地域認知產生融合,是農產品品牌命名,并吸引關注的核心手段,畢竟賣農產品,本質上賣的就是產區。
二、品類法:讓產品品牌為品類消費添彩
產區性與品類性是用戶消費農產品的兩大要素。產區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產品是否優質,品類則關系著用戶會否進行產品消費。因此,進行品類性命名同樣是農產品品牌命名的重要法則。
在這方面,大致有兩大方向,一是全新品類命名,如小罐茶,就是用小罐包裝創造識別,形成的新品類;二是品類微創新命名,如皇家稻場,從名字中也能識別產品屬性,但是通過皇家詞匯的引入,提升了認知價值。
由于目前商標注冊,不允許注冊如米、棗等類別詞匯,因此,對類別前的詞匯進行創意,讓用戶突破既有認知,有效提升品類價值,是農產品品牌命名的又一核心手段。
三、形象法:將產品價值認知凝聚在一個IP上
從人的認知屬性上,左半腦管邏輯,右半腦管形象,如果說產地、品類命名法都是邏輯認知在起作用,形象命名法則是通過IP形成對用戶認知的引導與把控。尤其在90后、00后逐漸成為消費主流的市場背景下,形象命名更能激起用戶的興趣。
“小茗同學”、“張君雅小妹妹”等都是這種命名的典范。但從農產品來說,形象命名絕不僅限于此,“三只松鼠”是通過與產品關聯的形象命名,“方家鋪子”則是通過一個店鋪形象凸顯其經營歷史長、經營范圍廣的優勢,當然,像“百草堂”、“良品鋪子”同樣通過形象構筑起了自身的價值認知。
不管如何創意形象,如何通過價值的人格化,互動的人格化,將產品價值極致化,是形象化命名的關鍵所在。
四、感受法:創造用戶可體驗的價值氛圍
除了上述三種命名路徑,感受法則是將產品價值進行藝術化提煉的命名方法。可口可樂、香飄飄等就是這種命名法的典范。從農產品品牌命名的規則看,除了消費感受,產地、功能等同樣可以形成獨特的感受價值,如賣蛋品的半山半舍,賣雜糧的五采素谷都是這類型創意命名的樣板。
不管通過什么路徑創造產品品牌名,一個核心是,必須大量創作,確保可注冊,畢竟隨著品牌名日益受重視,但凡有價值的品牌名,往往都被注冊了,故而,一旦經過大量創造,有了可以注冊的品牌名,就要精雕細琢,反復挖掘、篩選,確保其市場價值可以發揮。
“三”——農產品品牌命名能產生市場價值的三大標準
從現實看,一些農企經過反復創作,圍繞產地、品類、形象、感受也的確創造出了自我感覺良好的品牌名,而這些品牌名能不能在市場上最大化實現價值,取決于是否“易讀 易記 易傳播”。
一、易讀:平仄互配更易讀取
我國是詩歌大國,讀古體詩時,總覺的音韻郎朗上口,秘訣就是其基本遵循著平仄互配的規律。平音,通常就是我們拼音的一聲、二聲;仄音則是三聲和四聲,一個品牌名,只有平音和仄音相配合,才能讀起來郎朗上口,全平、全仄,讀起來別扭的品牌名,無論承載怎樣的價值,因為無法讀取,故而絕不可取,因此,當遇到自己滿意并且可注冊的品牌名,以此檢驗、確認一下,有助于品牌名后期市場價值的發揮。
二、易記:有記憶才有銷售力
要長久留有記憶,需要市場運營。但能不能在讀取到一瞬間,在用戶心中留下記憶,則是產品品牌名能否從競品中跳出來的關鍵。
從實踐看,差異化、借勢化都是品牌名能否被記憶的關鍵。如上所述,同為形象命名,三只松鼠比新農哥更差異化,也就更容易記憶;柴達木因為借勢了大地域,所以比其他枸杞品牌更容易記憶。
從本質上說,太熟悉與太陌生都是記憶大敵,熟悉中有陌生感,陌生中又有熟悉感,都是最藝術的方式,也是最容易記憶的方式。
品牌名只有容易被記憶,當消費者要購買時,才能借著記憶線索,讓品牌名產生購買力。
三、易傳播:分享性本質就是市場性
最快的傳播是口碑、社交化傳播,當一個品牌名給用戶留下深刻印象,并樂于和朋友等去傳播時,市場力就最大化了。
要易于傳播,除了差異化,情感趣味性也占據著較大權重,就像褚橙,就像潘蘋果和柳桃,不說市場最終結果如何,僅就命名而言,因為和名人等成熟資源進行了標簽化嫁接,本身就容易被傳播。而只有被大量傳播,產品認知、購買力才具備了基礎。
“二”——農產品品牌命名不能脫離的兩大核心
當然,在產品品牌命名過程中,農企必須抓住品牌名商業性的準則,不能僅僅為了傳播,而忽視了獨特性和文化性,這兩個產品品牌命名的核心展示面。
獨特性:產品品牌命名要凸顯的基礎要素
無論是產區、品類、形象、感受的命名法,還是易讀、易記、易傳播的檢驗法,都要以是否展示了品牌產品的獨特性為基礎。
三只松鼠如果不是賣堅果,就算形象突出,容易傳播,對企業本身來說沒有意義;只有基于產品獨特賣點進行的創意,才能產生效益,基于此,一個品牌名,不管帶給了農企怎樣的激動,怎樣美妙,當發現其創意本身偏離了產品本身,都不值得留存和推廣。
文化性:產品品牌命名要呈現的核心內涵
說到文化性,大多農企想到的首先是歷史,事實上,產品文化是品牌產品必備要素。一個沒有文化的產品品牌是走不遠的。
具體說,產品文化是產品與消費者達成的價值體系。隨著市場人群的圈層化、多元化,幾乎每個品牌產品都有自己獨有的文化,而品牌名就是這種文化的眼睛。
百歲山傳達的是高端貴族文化,湯達人傳達的網絡專屬品質文化,江小白傳達的是青春文化。如果一個品牌名,沒有任何的文化痕跡,透露不出絲毫的用戶價值等獨特信息,品牌名再順口,都顯得“太平”,都很難從競爭中凸顯出來,也就沒有了大力度推廣的基礎。
“一”——農產品品牌命名必須以實現市場效益為唯一目標
當然,農產品品牌命名絕不是孤立的。
作為競爭白熱化時代的市場競爭要素,之所以要通過四大方法命名,三大標準篩選,兩個核心去審視,都是為了讓品牌名更能代表產品戰略和價值,能通過與產品品質、形象、渠道、傳播的配合,彰顯更強大的競爭力。
反之,如果企業沒有優異的品質,沒有配套要素,就算品牌名再跳脫,再吸引人,都很難進入用戶法眼,產生應有的循環效益。
因此,從根本上,品牌名是品牌的眼睛,只有其的創造者時刻緊緊盯得最終的市場目標效益,為其打好了從基地到生產、市場等各方面的基礎,然后畫龍點睛地為其創造一個符合自身獨特性、文化性,易讀易記易傳播的品牌名,品牌名才能自己說話,或傳播產區,或訴說品類,或凸顯消費形象,或傳達消費感受,最終與消費需求形成共鳴,與消費渠道形成共振,異軍突起,真正讓品牌產品成名于天下。
作者簡介
程青云,糧策品牌研究院院長、藍獅農業品牌營銷策劃機構合伙人。5年新聞、11年品牌營銷策劃職業履歷。曾服務中糧、匯源、內蒙恒豐河套、山東東營墾利黃河口等百余家企業、政府機構,有六十余萬字營銷、管理、新聞類作品在《新食品》、《食品營銷》、《科學時報•網絡周刊》、《今日信息報•青年創業周刊》等各級專業報、刊公開發表,參與創建《品牌生命體》、《區域品牌魚骨運營理論》等多個營銷策劃作業工具,著有湖南衛視《爸爸去哪兒》欄目官方圖書、兒童文學故事集《中國名人》(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2015年版)。互動交流微信號:chengqingyun6688;公眾號:lanshi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