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服裝業發展的十字路口:創牌還是貼牌?
來源:
聯商網
2004-04-23 09:12
是埋頭力創品牌,還是貼牌加工?是以國內市場拼殺為主,還是走向國際市場?溫州服裝業又到了發展的十字路口。在溫州市政府主辦的品牌服裝高層論壇上,500多名赴會代表領略了不同觀點的激情碰撞。
觀點一:兩類企業較有競爭力
“有品牌者得市場,有市場者得天下。”中國服裝協會常務副會長蔣衡杰表示,明年全面取消紡織品配額制度后,世界服裝市場將趨于一體化,也會給中國服裝企業帶來新的挑戰,國內服裝業將面臨品牌、品質、創新和快速反應機制的挑戰。他認為,目前我國服裝已進入品牌經營時代。在市場上,有兩種服裝比較有競爭力,一類是國內原創的,并有一定知名度美譽度的品牌;另一類是與國內企業合資的海外品牌。貼牌加工的優勢還未完全凸現出來。
杉杉集團董事長鄭永剛卻另有看法。他認為,創牌還是貼牌,要依據企業的能力來確定。全國有5萬多家服裝生產企業,創牌不是件容易的事,大家都創牌也不現實。這就需要合理的分工,一部分企業去創品牌,大量的中小企業還是得作貼牌生產。
觀點二:發展策略關鍵在執行
溫州服裝業十字路口如何選擇?報喜鳥集團董事長吳志澤表示,不管企業選擇何種方式,或者定了哪種發展策略,關鍵在于要一一執行和落實下來。對溫州做品牌的企業來說,不能忽略對終端即專賣店的建設。國內服飾品牌跟國際品牌的最大差異,其實是在終端差異上。原先,報喜鳥提出代理商“零風險經營”,但經過實踐證明,讓沒有承擔風險的代理商經營產品,其終端是沒有多大競爭力的。從去年開始,報喜鳥開始逐漸向“買斷制”轉變,增加代理商的動力和壓力。
觀點三:溫州服裝發展空間很大
服裝業產值做到多大才算大?做大與做精之間怎么抉擇?鄭永剛認為,國內服裝業有些企業表面上做得很大,可十年八年下來,全部的利潤就是一堆庫存。如果不能控制好庫存問題,就不要做大,應該選擇做小、做精,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需求。在做大的問題上,可考慮跨行業發展或與國際品牌聯合。比如,夏夢與杰尼亞合作就是個很好例子。
美特斯.邦威董事長周成建認為,企業做大并不難,以連鎖專賣為例,加大市場覆蓋率就可以了。但做精、做專、做深卻很難。從目前來說,服裝企業未必跨行業才能做大企業。世界一服裝生產巨頭光做主業,年銷售額都達到500多億美元。以此來看,溫州服裝企業的發展空間還是相當大的。(來源:溫州日報)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