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華生鮮超市“難產”原因何在?
來源:
聯商網
2004-08-23 09:34
現狀:難以擴容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聯華人士認為,經營生鮮食品的各種外部環境不配套、不到位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首先是上海人至今沒有形成到超市買菜的生活習慣,他們更樂于去農貿市場買菜。一項調查表明,上海目前有2000多家農貿市場,這一數字在全國大中城市中遙遙領先;同時,上海農貿市場改造成超級市場的進程也落后于其它城市。
不過,一位連鎖業內專家分析說,不能把上海消費者不肯光顧生鮮超市的原因主要歸結于生活習慣,其實生鮮超市做得不夠好也是不能忽視的因素。
首先,上海早期發展起來的眾多300至500平方米的標準超市,受營業面積限制,不可能品類齊全地銷售各種生鮮食品。一般生鮮超市的營業面積都要在1000至2000平方米,其中經營生鮮的面積要達到80%,而目前上海的生鮮超市大多做不到這一點。
其次,上海的連鎖超市一直以來沒有下決心建立以自己為主體的生鮮食品供應鏈,而是大多將業務包給供應商經營。由于有了這道中間環節,超市內生鮮食品的價格就比不過農貿市場,在新鮮度、品種、數量上也不如農貿市場。而且,連鎖超市選擇的供貨商大多是由國營蔬菜批發公司轉制而來的公司,其生鮮食品往往是一天配送一次,而非多次配送,因此造成了較大的損耗,抬高了成本。
一些顧客向記者反映,農貿市場雖然存在一些問題,但也有其特殊的優勢。比如:價格相對便宜,可以討價還價;可以就近購買;商品多;可以靈活滿足顧客的個性化需求,如:魚體分割、家禽當場宰殺等。因此,盲目地按照一個模式要求在幾年內完成“農改超”,實際上是很難做到的。
將來:發展有望
連鎖超市經營生鮮食品確實難度很大。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生鮮超市要把顧客從傳統的農貿市場中吸引過來,首先要降低價格。但是,與現代化管理配置相適應的電腦、軟件系統、保鮮設備、生鮮物流等硬件投入必然加大超市的成本支出,同時,蔬菜利潤低,保鮮期又短,因此要讓超市降低價格幾乎不可能,這是目前生鮮超市經營者不得不面臨的最大難題。
市有關部門近期表示,上海超市在下一輪商業開發中,將著重發展生鮮超市。一方面要逐步擴大現有超市中生鮮食品的比重;另一方面要開設生鮮專業超市。為鼓勵供貨商積極培育知名生鮮食品品牌,上海市農委還將推出相應的優惠政策。如:對于農業生鮮食品生產企業,用于技術改造的投資資金,在向銀行貸款時,可以獲得政府部門的貼息;農產品企業推廣品牌所花費的費用,也可獲得一定的政策補貼等等。
也許不久之后,聯華生鮮超市就不會再有“多生子女”的煩惱了。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