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脈2004英美書市 縱觀海外年度圖書
來源:
聯商網
2005-02-04 10:08
綜觀2004年英美主要媒體的文學類選書,可以發現英美書評人的文學品味其實相當接近,數位英國作家的作品,幾乎在各樣選單上都成為寵兒。但去年最受矚目的作品,還要算是美國作家菲利普·羅斯的新作《反美密謀》。羅斯以自己的童年視角寫作此書,在他的筆下,羅斯福總統在1940年的大選中被納粹同情者、前傳奇飛行員林白所擊敗,結果美國不僅未對德宣戰,反而與希特勒結好,全國因而掀起反猶浪潮。國家的大歷史是虛構的,一個猶太家庭的小歷史,以及兩者相交時的復雜感受卻是真實的。小說描繪一個截然不同于歷史記載的美國社會,在美國引起極大回響。
此外,土耳其作家奧爾罕·帕穆克的新作《雪》和去年英國布克獎獲獎小說、阿蘭·霍林赫斯特的《美的線條》也極受英美書評人青睞。后者更是成為《每日電訊報》、《經濟學家》周刊、《金融時報》、《洛杉磯時報》等報刊的年度選書。帕穆克近年在英美出版界頗受重視,連向來對外文翻譯作品缺乏興趣的美國讀者都很欣賞他的作品,在他的作品里,東方與西方、世俗與宗教之間的沖突舉目皆是,主題涉及眾多方面,極具深意。
愛爾蘭作家科姆·托賓以小說方式呈現美國短篇小說大師家亨利·詹姆斯內心世界的作品《大師》,英國作家大衛·米切爾的《云之地圖》和蘇珊娜·克拉克的《約翰遜與諾蕾爾女士》也分別受到美國書評家的喜愛。大衛·米切爾是英美書評家公認最具文采的英國少壯派作家,他的小說文體不斷翻新、文字繁復精巧,《云之地圖》中的6個故事環環相扣,相當挑戰讀者的想像力。該書在美國直接以平裝本上市,市場反應頗佳。
美國女作家瑪麗蓮·羅賓遜醞釀了20年的具有宗教意味的小說新作《基列》,生前曾任記者、編劇的美國小說家約翰·格雷戈里·鄧恩的最后一部作品、描述一樁媒體丑聞的《什么也未失去》分別受到《紐約時報》、亞馬遜網絡書店和《華盛頓郵報》的大力推崇。在英國方面,柑橘文學獎2004年得獎作品、印裔女作家安德莉婭·利維描寫移民生活的社會喜劇《小島》備受好評。此書描述了一對牙買加夫婦在二次大戰之后遷居倫敦的種種遭遇,以風趣幽默的筆調道出文化融合的難處,名列《泰晤士報》和《獨立報》的年度好書名單�,F年76歲的愛爾蘭作家威廉·特雷弗的新作《第三者》收錄了12篇短篇小說,被《金融時報》盛贊為“再度展現大師功力的著作”。
傳記作品精品迭出
英美出版界年度非文學類書籍的評鑒指針,首推《紐約時報》年度選書。2004年的十本《紐約時報》書評周刊年度選書中,有四本非文學類著作。由哈佛大學教授斯蒂芬·格林布拉特的文學傳記《人間莎翁》堪稱眾望所歸。搖滾樂傳奇人物鮑勃·迪倫推出的自傳第一卷《編年紀事·卷一》,被認為是美國出版界的年度盛事。盡管克林頓的回憶錄《我的生活》十分暢銷,但年終回顧,迪倫的自傳畢竟才是自傳類書籍的首選�!都~約時報》的書評認為迪倫為20世紀60年代年輕的自我找到了聲音。
傳記一向是美國出版界最主要的非文學類作品。作家這一行里專事傳記寫作者人才濟濟,去年已受青睞的傳記作家朗·切諾的《漢密爾頓傳》被《紐約時報》認為是年度最佳人物傳記作品。漢密爾頓是美國建國之父里最被忽視的一位,因為遭到杰佛遜總統打壓,華盛頓特區迄今未塑他的雕像,切諾在傳記中強調歷史應還給他應得的評價。
重量級文學家的傳記向來是選書榜上的常客。研究拉丁美洲史的牛津大學教授愛德溫·威廉姆松遜的《博爾赫斯的一生》得到推薦,他將博爾赫斯的創作生涯,交織在歐洲的文明自由與混合印第安血統的浪漫個人主義之間。畫家生平也是傳記類書的主流,達·芬奇、米開朗琪羅、凡·高等大藝術家,每隔幾年總有新傳記誕生。去年受到英美報刊推薦的有查爾斯·尼可爾的《達·芬奇:靈感翻飛》和由藝評家亨特所寫的女畫家歐姬芙的傳記《盛開》,該書試圖解釋歐姬芙如何為自己塑造神話。
個性推薦顯個性
英國《衛報》的選書不同于《紐約時報》的純編輯操作,該報每年也邀請知名作家列出其年度最愛,常常能特別標舉出一些被書評界忽略的年度好書,例如今年入選的《紐約客》雜志記者塞莫·赫什寫美伊戰爭的新書《指揮鏈:從9·11到阿布格萊布之路》,該書揭露美國虐待伊拉克戰俘的內幕。
科普類書籍的衰退仍在繼續。英美媒體選書里很難找到科普書,作家伊恩·麥克伊溫在《衛報》推薦雙螺旋理論發明人之一詹姆斯·沃森所寫的自傳回憶錄《基因、女郎與伽莫夫》,算是聊備一格。
《華盛頓郵報》以書評家喬納森·亞德利個人的觀點,代表該報選出年度選書,在英美報界是相當少見的做法。他推薦了一本很特別的書《美國靈異》,盡管150年來關于林肯被暗殺的經過已累積了許多分析,該書作者邁克爾·考夫曼仍舊做了令人難以想像的研究,幾乎到了一分鐘接著一分鐘重建事件經過的程度;雖然暗殺的結果世人皆知,但作者卻能維系因緊張懸疑所造成的閱讀樂趣,仍叫書評家佩服不已。
(深圳新聞網)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