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改制外資虎視 民營書業如何應對?
來源:
聯商網
2005-02-21 09:23
來自市場的統計數據也顯示,2005年,將是國有新華發行集團的發力年、增長年,這必將給民營書業的生存和發展構成巨大的威脅;與此同時,“狼”真的跨入了發行業這一地盤:香港最大的出版和零售機構———香港聯合出版集團投資3000萬元成立的廣東聯合圖書有限公司正式亮相,而這僅僅是外資“入市”的開端……
2005年,中國民營書業急需在兩頭夾擊之勢中尋求突圍。
新華書店改制提速
“我們的改制方案已經基本批下來了,過幾天就會向外界正式宣布最后結果。”新華書店總店辦公室主任張雅山日前對記者表示。曾有消息透露,其改制基本思路就是在保證總店為第一大股東的基礎上,吸收其他資本,組建一個新的股份制企業。所謂其他資本既包括各種國有資本,也包括外資以及民資。
除了新華書店總店,其他各地新華發行系統的改制工作也明顯提速。
據悉,目前上海新華發行集團已經完成了改制“三步走”中的“第二步”,49%的股權已通過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出讓給綠地集團,建立混合所有制企業;江蘇新華發行集團也已基本完成事業型單位轉企改制工作,企業職工整體轉換身份,使發行集團真正成為法人實體和市場主體。該集團將在此基礎上實施股份制改造,力爭盡快上市。
事實上,早在2002年,新聞出版總署就下發了《關于印發<關于新華書店發行集團股份制改造的若干意見>的通知》,通知要求新華書店積極推進股份制改造,并在三年內完成這一工作。
目前,在國內以新華書店為主體,改制相對比較成熟的試點發行集團共有7家,包括新華發行集團總公司、四川新華發行集團公司、浙江新華發行集團公司、江蘇新華發行集團公司、遼寧新華發行集團公司、福建新華發行集團公司以及上海新華發行集團公司。
“新華書店一直采取的是國有獨資的模式,在運行機制上和體制上,存在著國有企業固有的弊病,自身的積累也明顯不足。而通過股份制改造,實施連鎖經營戰略,‘新華系’才能增強自己的競爭實力、提高市場的集中度。”浙江省新華書店有關人士表示,“我們希望最終形成全國性的大中盤,在圖書市場的競爭中掌握主動。”
首家外資發行公司面世
不僅是新華書店,即將到來的外資潮,也給國內民營書店帶來壓力。在喊了多年“狼來了”之后,人們開始發現,如今,競爭時代真的到來了。
在今年年初北京圖書訂貨會上,全國第一家外資圖書發行公司———廣東聯合圖書有限公司正式亮相。作為香港最大出版和零售機構的香港聯合出版集團,此次投資3000萬元成立廣東聯合圖書有限公司,正是看中了內地圖書批銷的大蛋糕。
香港聯合出版集團是香港最具規模的中文出版機構,與內地關系密切。自1988年成立至今,屬下機構已擴展至29家,其中包括三聯、中華、商務等多家知名出版社。目前該集團在內地發展聲勢迅猛,在內地控股參股的企業已達11家,其中包括上海的滬港三聯書店。
廣東聯合圖書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葉芳對記者表示,雖然集團屬下的零售店在香港圖書市場的總銷量已高達75%,但在內地華語圖書市場所占份額并不大,而這塊市場的發展空間無疑十分吸引人。
“目前集團在港銷售量最大的圖書是教育生活類圖書,在內地擁有一家圖書發行公司后,有利于集團進一步豐富出版品種,同時將適合內地銷售的圖書引入內地,并拓展內地圖書發行市場。”
廣東聯合圖書有限公司絕不會是僅有的一家外資圖書發行公司。2004年底,我國正式對外資放開圖書發行市場,而在目前,不少外國資本仍在積極申請這一“牌照”。
一項統計顯示,我國目前具有批發權的民營企業大致有五六千家,有總發權的民營企業也已有十四家,但90%以上的民營企業都仍是小作坊經營、家族式管理。
有業內人士指出,從管理能力和信譽度兩方面說,一個廣東聯合圖書有限公司就有可能將90%的民營批發商比下去。“等到了2006年,總發行權放開,更多的外商蜂擁而至時,民營批發商面臨的生存考驗將更加艱巨。”
民營書業走向聯合
有關數據顯示,國內圖書2003年度銷售總額較2002年度增加26.71億元,達461.64億元,而同期的全國圖書銷售總冊數卻較2002年度下降3.29%,只有67.96億冊。圖書銷售總額的上升,除了書價上漲的因素外,并非完全依靠單冊圖書銷售的上升,而是依靠圖書品種的增多。
業內人士分析,這對于民營書店來說可謂是一場災難。單冊圖書銷售的下降和圖書品種的增多,導致書店庫存增大,資金占用增大。流動資金減少,又導致新書添貨困難,進而直接影響書店的盈利,加上民營書店貸款融資艱難,新資金不易補充,導致愈發被出版社感覺還款困難。這些軟肋都使民營與國有、外資書店競爭時自覺底氣不足。
不過,民營書業經過20多年的發展,如今的實力已大大超過當年。除教材之外,民營書店一般圖書的銷售碼洋已與新華書店的銷售碼洋旗鼓相當。“民營書業應享受平等待遇,跟國有書業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同一條件下競爭。”新聞出版總署出版物發行管理司司長劉波表示。
而在年初的北京圖書訂貨會上,我國民營書業也被第一次正式應邀參會。據第18屆北京圖書訂貨會組委會秘書長黃國榮介紹,今年北京圖訂會放寬了對民營一、二級批發單位的數量限制,正式邀請了一批影響和規模較大的民營批發單位參展。組委會為此在展場中特設立民營專館1號館3層,共有220多家民營公司參加了展覽,是數量最多的一年。
業內人士指出,民營書業應該聯合起來,可以是民營與民營的聯合,也可以是民營和新華書店的聯合,如江蘇鴻國集團與總店、江蘇、上海新華發行集團合作,上海英特頌與江蘇、四川新華發行集團合作,都是很好的方式。相信會有一大批民營圖書企業無法度過這個“冬天”,但如果度過去了,就會出現一些可進入良性循環的大的圖書企業。
外資并不沖動
2004年12月11日,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整三年,按照中國加入世貿的承諾,在書報刊分銷領域的過渡期結束后,外資進入書報刊領域的限制基本取消,外資不僅可以從事書報刊的零售業務,也可以從事批發業務,還可以從事傭金代理服務和特許經營。外資從事書報刊分銷服務取消了地域、數量、股權的限制。可以說外資在書報刊的分銷領域取得了與國內企業同樣的待遇。
加入世貿1年時,我國開放了圖書的零售市場,至今已經有包括港臺資本、德國資本等在內的15家外資企業,在北京、福建等地建立了合資的圖書零售企業,正式開始了在中國圖書市場的搏擊,還有一些外資企業提交了進入中國市場的申請。但是總體來看,兩年來外資企業在中國圖書市場上所占的份額還不是很大,對圖書原有的分銷格局沒有產生實質的影響,沒有出現中國加入世貿前后人們預期的外資大量涌入的局面,甚至一些人認為加入世貿也不過如此而已。
加入世貿3年時,我國把書報刊分銷的開放擴大到了批發等領域,外資進入分銷的限制基本取消,外資可以在更廣闊的空間,用更自由靈活的方式,開展分銷服務,外資大量進入中國圖書分銷市場是必然的趨勢。預計明年后年,外商進入的步伐會加快,外商會攪動整個書報刊市場的格局。
(東方早報)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